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1版:群艺
3  4  
PDF 版
· 由西归中 抒情遣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由西归中 抒情遣意
□闫四海
  常言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今社会信息的快捷,交流的频繁,大脑潜能的不断开发,加之工具材料的进步,科技手段的优越,中国画艺术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一些展览看下来,确有异彩纷呈、美轮美奂的印象。不少作品的观赏性、学术性、视觉冲击力,以及形式的富变和内涵的丰藏,都让人难以淡忘。这说明多项技艺的彼此通融,多种绘画营养的相互吸取,以及画种间的嫁接和渗透,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在这种情势下,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和研究,对当代中国画的探索与创新,就成为每一个中国画家或国画爱好者永无止境的课题。事实上,用西画风貌来改变中国画传统神韵不行,而全面继承、视传统如雷池,不敢越半步也不行。中西绘画各有千秋,应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汉晋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的入境,佛教绘画艺术也源源不断地得以渗透和扩散,中国本土画家包括士大夫们为顺应潮流,纷纷加入这一以佛教绘事为时尚的队伍中去,使其时的中国绘画在思想、理论、观念、题材、技术、技巧等方面都明显地呈现异域的情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一个创新的、繁荣的历史时期。十六世纪前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萌发并渐渐走向繁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不断将基督文化带入中国,西画的理论、观念、技法也顺势流进国内,使相对稳定、封闭,安于现状的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受到震撼和冲击。随着近代国际间交流的增加和近期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许多中国画家络绎不绝地出国留学或办展,加之建国后美术院校借鉴或仿效西方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绘画人才,包括已取得成就的名人大家,其抽象的、具象的抑或是另类的绘画作品,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散放出西画的气味。

  处于此种环境背景下的中国本土画家或国画爱好者,自然就会显现当下时代陶冶的特色,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笔墨当随时代”的潮流。虽然人人都想恪守传统风神,唯恐被人讥为对传统精神的背离者,然而作出某种努力之后,并未成效显著。其实,正宗的中国绘画,眼下无从给出恰如其分的答案,因为她是心中的,又是精神的。如果说千年文人画是传统,那文人画之前呢?

  以上这些是我对于绘画的浅显的认识和看法。我生长于江苏徐州,接受的是师院美术系的教育,清晰打着西画的烙印。为了由西归中,大半生从事笔墨耕耘,常与毛笔,宣纸、黑墨和国画颜料相伴,从生疏到熟练,从浅淡到浓重,从浑朦到明晰,艰苦跋涉几十载,痴心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诚于勾、皴、皱、擦、染和章法开合,未曾松懈和取巧,却没有完全遵照中国山水画传统法则。画山的春景、夏景,秋景或雪景,运笔急缓,设色浓淡,既未远离,也未全搬,如果有点新意或创造,诚然系借文房四宝以抒情遣意也。

  2005年曾把几十幅作品结纳成集,其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收的遗憾,算是自己劳动历程的回顾,也为日后求新求变奠定某些基础。好、赖、对、错,留与众人评说。不求闻达,只希求教于师,获之于益。

  (闫四海,1938年生。1960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长期从事戏剧美术和新闻美术工作。现为副编审职称。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编者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