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2版:画家
3  4  
PDF 版
· 龙瑞、陈玉圃、张复兴、何家安甲子同庚联展
· 贴近文脉 技进于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龙、陈、张、何四家山水作品集评
贴近文脉 技进于道
□孙 克
  龙瑞、陈玉圃、张复兴、何家安四位山水画家决定举行一次联展,并出版画集。以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之富裕和文艺活动环境之宽松而论,具备起码水准的画家要开画展出画集,真是易如反掌。所以,大大小小的展览馆里的各样画展,装点着画坛的繁荣,不过,有一些展览看过即忘,未能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听说龙、陈、张、何四位要办联展,却令我兴奋不已,这不仅仅因为他们和我亲近熟悉:其中有同学、同乡和知己的朋友、同道,也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当今山水画坛上有成就、有影响的名家,重要的是,他们对艺术的认真探索、思考的精神,他们反复不断地从生活、自然到古代传统中,深入地体察研究艺术的规律,并坚持自家风格的追求,这样的精神值得提倡。此外,他们对中国画的当下所作的文化思考,更有意义。几年来,龙瑞很注重理论思考,无论是专论或访谈,都有深度,对于中西绘画的本质差异、中国画技与道的思考、中国画当下需要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主张,都是一个画家的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结果,绝非空谈,因而更加可贵。玉圃、复兴和家安都是勤于思考、多所著述的画家,他们的艺术内涵丰富,文彩斑斓。他们四位的展览,定会取得成功,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画的文化性,决定它包含着“技”、“艺”、“道”三个层次。技能从来是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一种手艺,齐白石从不讳言这一点,一方“大匠之门”印章道出之一信息。中国画的“逸”、“神”、“妙”、“能”的四品标准,把能品置于末位,未必是一种轻蔑,因为能品中也出现过大家。但他们有更高的目标,他们有更高的精神文化的追求,因为他们从来自视为文人,视绘事为一种崇高的自我精神享受,而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又特别强,“修”、“齐”、“治”、“平”的理想不可动摇,即使处在道家“无为”的心态下(大多在宦途不得意时)依然赋予山水画“寄意林泉”“含道映物”的功能。古人所讲的“畅神”、“林泉之志”、“代山川而言”、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种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无不表明山水画“技进于道”的过程。在当今世界上,人类对物质欲望的无休止追求和西方艺术的非理性发展预示着未来的危机,令人心忧。我相信只有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它在亿万中国人中的无尽生命力,昭示着希望。回顾百年来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文化自虐的心路历程,把专制的统治者造成的封闭落后,统统归罪本民族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地加以诟病、批判直至演变到“文革”中的“大破四旧”的彻底毁弃,民族的文脉遭到极大损害,维持民族社会稳定的基本道德伦理观的丧失、传统文化的消解和素质的降低,其历史的负面代价,于今逐渐感受其沉重了。那么,文化的消解带给中国画的也不是红利——尽管中国画生命力顽强,文脉不息,而且随着当下市场经济的节奏而快乐地起舞。但是,我不免有杞人之忧:在当下普遍的文化缺失的背景下,在迫切的消费需求的推动下,以及由此引发部分画家——尤其是一些中青年画家——浮躁心态中的种种急于求成、急于求“脱”的情况,以及竞相“跟风”、“向钱看”的情况,中国画和中国山水画能否逃脱“道”退于“技”的宿命,需要我们认真关注。四家画展的推出,应该促使我们大家多一些思考。

  品读龙瑞、陈玉圃、张复兴、何家安四家的山水画艺术,的确感到一种兴奋,一种激励。面对当下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这四位正处壮年的画家,正以稳定、成熟、自信的心态,沿着继承和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正如龙瑞所提倡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口号,他们的作品及其正在思考的问题,令他们站到了传统与当代的交汇点上。龙瑞讲的“正本清源”,我的理解就是清醒认识自身的文化身份,搞清楚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及彼此短长,相信中华文化的“中庸”、“和谐”的基本精神正是照亮未来世界的一盏明灯,由此及于中国画艺术的兴衰,明确自身的使命。画家陈玉圃、张复兴与何家安在深入传统中感受和理解传统,在他们发表的文章、言论中,表明了对于传统精神的生命力和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念。他们从生活和自然中获得灵感的泉源和无尽的素材,更从古人的不可以沉重虔诚的寻求到精神的力量、成功的秘奥和艺巧的规范,成就了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当代山水画的传统,包括了百年来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李可染、傅抱石、赵望云、石鲁、关山月等北京、金陵、长安、岭南画派的画家们努力深入生活、继承传统所取得的成就,那是一笔丰富而宝贵的财富。龙、陈、张、何四位画家的成长之途,就是在这些前辈们的光芒指引下,步入坦途。比起前辈来,他们的幸运在于更少受到极左文艺政策的干扰。新时期近30年来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对艺术不倦探索的精神,终于使他们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彰显了个性,艺术成就也为各界所肯定,从而成为当代山水画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这四位画家的艺术成就,首先是精神内涵的丰富。他们对传统绘画的索解和大自然的体察关照,对艺术境界的独具个性的追求,体现出画家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和努力寻求未来发展空间的自觉。无论是龙瑞的传统图式的现代演化并由此产生的不可抗拒的魅力,还是陈玉圃的空灵清旷的人格追求,抑或是张复兴温良淳诚的性格展现,还是何家安对传统和家山痴情的率意抒写,都为我们展示了山水画的人文内涵,从而丰富且深刻地区分了画家们的艺术个性,从各个不同的方面阐释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有灵苗各自探”的主动选择空间。其次,四位画家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和几十年来对大自然的性灵投入,以及多年不懈的艺术锤炼,终使他们的艺术境界达到单纯质朴,风格独特而骨格劲健、气息清朗、肌体丰满、文质相映的高度。第三,笔墨意蕴所包容的深刻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画从技法语言的层面,进而升华至“道”的形而上层面不可或缺的。虽然发生过“笔墨等于零”的争论,我仍然认为对于中国画来说,笔墨不仅是它赖以存在的躯干,更是它的灵魂。正如油画不能没有色彩,而色彩又决定油画的优劣一样,笔墨的重要似更过之。在笔墨点画之中不但能够看到画家的功力修养,乃至人品性格,这正是中华文化精深奥妙所在。所以笔墨从来又是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龙、陈、张、何四家的风格特性,更有力地表现在他们的笔墨上。其中,龙瑞对宾虹老人的笔墨观理解独到,用功最深,以雄莽恣肆、浑厚华滋形容殆不为过。宾虹的诗:“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粗而不犷细不纤,优入唐宋元之师”,值得我们玩味。陈玉圃的笔墨飘逸空灵,若不经意,清而不轻,逸而弥厚,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并加入现代人的意识,是画家多年禅学修习和思虑通审的结果。张复兴的人品、画品高度一致:温醇、平和、绵密、清雅,在他的笔墨里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屡遭斫伐而仍在中国人基因中沉淀下来的温、良、恭、俭、让的品德。何家安的笔墨特点鲜明,自幼及长的大别山人的生活,铸就他刚直、率真、诚笃的性格,他的笔墨里既有古人的温雅纯厚,更有个性中的率直、单纯、豪放乃至犷野气息的流露,他的笔墨别具一格不与人同,在当下画坛中十分难得。这四位画家的笔墨展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路数和不同的面貌,深刻地表现出每位画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不同的艺术追求。

  我注意到龙、陈、张、何四位画家同庚,皆生于1946年(丙戌)。恰逢甲子60岁,对中国画家来说,这正是艺术成熟、信念坚定、精力充沛的最佳年龄阶段。当复兴和家安二位来谈四人画展时,我就想这四位真是极好的配合:四位的艺术各有千秋,既有共同的理想方向和传统文化的追求,又有迥然不同的个性风格华彩,正是古人“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我相信这样的一次合作,定会深刻有力地告诉人们:当代中国画在严肃的、富有使命感的画家们不懈的努力下是大有希望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画的生命力是无限的,中国画在未来世界的天地依然是广阔的,它仍然有许多未知的深度和高度空间,等待今天和未来的艺术家们去探索。

  2006年9月秋爽时候于京华道不孤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