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评论
3  4  
PDF 版
· 巴黎的色彩与线条
· 西安宣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巴黎的色彩与线条
  梅尔希说“生于巴黎就等于作了两回法国人”,在我的想象中巴黎就是法国,巴黎就是雨果、左拉、大仲马、卢梭、毕加索、德加的居所,巴黎就是充溢着香水、时装、康康舞的浪漫之都。然而,作为一名来自东方的中国画家是否能够体验到这一切?

  立体的巴黎

  依偎在塞纳河右岸的巴黎国际艺术城是各国艺术家的聚集地,隔着舒缓的塞纳河,与西岱岛和圣·路易岛静静地相望。塞纳河在我的窗前有如巴黎女人优美的曲线,将右岸(Rive droite)商业区的灯红酒绿的奢侈和左岸(Rive gauche)文化艺术区的激情优雅连接在一起,浪漫的巴黎人也会现实地说“塞纳河右岸用钱,左岸用脑”。笔直的香榭丽舍大道连接着凯旋门和协和广场,与高级商店林立的圣特诺雷大街并肩同行,空气中似乎始终弥漫着香甜的夏奈尔5号和欧元轻脆的响声。然而,漫步走过精巧的圣路易桥,站在为紫罗兰和薰衣草覆盖、苍郁黝暗的古树环绕的西岱岛,面对那座墩厚石墙和精美石雕所组成的巴黎圣母院,近千年的历史、吉卜赛姑娘埃丝米拉达和她身后智慧的山羊以及卡西莫多敲击的钟声,仿佛突然又杂乱地扑面而来。只有走进巴黎圣母院,看着各种肤色的人静静地坐在祭坛前,我的眼前才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中国画和油画所能表现的两种不同的场面:中国画会用线性笔墨倾注出西岱岛花草树木的情调、人物的神情,而油画会用面性构图立体地剖解在西岱岛发生的事实。中国画用情感化与模糊性的结合让作品本身带有审美的愉悦以及相关的隐喻或暗示,油画则要以局部与整体的比例说明理性的人间万象。        

  平和的巴黎

  早就听说巴黎人是以浪漫而闻名于世,然而到巴黎不久,我倒觉得巴黎人也有较真的毛病。巴黎街头三天两头举行的示威游行,让我们这些外国人实在不理解享受高福利的法国人哪有那么高的“阶级觉悟”,而且也确实让我们感受到法国特色“阶级斗争”的威力。法国的国家博物馆是要收取价格不菲的门票,好在法国人对艺术格外热爱,因此对本国和外国的艺术家一律发行免费参观卡,我也享受了这项从来没有想过的特权。我不知去了卢浮宫多少次,但是直到我离开巴黎,却没能完整地参观完卢浮宫。这固然有卢浮宫的馆藏实在太丰富的原因,但是卢浮宫的工作人员常年分部门罢工的“惯例”让人无可奈何。好像这里有一个悖论,按理说艺术需要平和的环境,“大鸣、大放、大辩论”也许会产生“有战斗力”的作品,但是又如何浇灌出传世的巨作?为什么巴黎一方面是世界艺术之都,一方面又是街头政治表演场,我的这个疑问很长时间找不到答案。

  走出香榭丽舍大街,视觉会突然开阔,以卢克索方尖碑为中心的协和广场呈现在面前,坐在协和广场侧面的水池边,一阵寒风拂面吹过,我忽然感到现在我坐下休息的地方,也正是在216年前激发和抛洒法国人鲜血的地方。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巴黎人在攻下了巴士底狱后,紧接着来到这个当时称之为“路易十五广场”的地方,激动的巴黎人拉倒了路易十五的塑像,随后又在这里搭起了断头台,于是一颗颗人头在巴黎民众狂热的呼喊中落地。国王、王后、大臣、贵族以至革命家和平民的总共一千多颗头颅,成为这里最常见的陈列品。法国三色国旗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然而催生这一价值观诞生的代价却是如此惨烈。可能是经历了太多的冲突、太多的流血,巴黎人在结束了大革命后终于平和了下来,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将埃及总督送给法国路易·菲利普国王的已有3200年历史的卢克索方尖碑树立在广场中央,并将广场命名为“协和广场”,又将旁边塞纳河上的“自由大桥”改名为“协和大桥”。从此,“协和”似乎就是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精神的又一诠释。直到今天,法国人,特别是巴黎的艺术家们几乎都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所以每当美国或北约又有什么军事行动时,巴黎人总是激昂地走上街头,任凭身后留下一扇扇紧锁的美术馆大门。也许我找到了答案,法国人因为有了普世的理想而拥有浪漫,因为有了平等、平和的生存标准而拥有激情,这一切恰恰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骄傲的巴黎

  巴黎是法国的骄傲,巴黎是法国的资本。巴黎的历史是哲学、是宣言、是雕塑、是绘画,也是街垒和马赛曲,巴黎永远是香水、时装和美女最前卫的T型台,也是世界和平、环境保护组织和行动最大的讲坛。艺术家哪怕是站在巴黎的街头,也会不断捕捉到让自己心动的画面。

  巴黎是艺术家心中的圣地,而这个圣地的核心就是卢浮宫。穿过凯伏尔秦大道,经过巴黎老火车站,即现在著名的奥赛美术博物馆,通过小凯旋门,就到达了举世闻名的卢浮宫美术馆。卢浮宫是欧洲最长的形状如同一个巨大马掌的建筑,其长度超过了三个平放而连接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馆藏艺术品达653000件,如果要想认真地欣赏完这些艺术品至少需要五天,大多数人只能直奔宫里三件最有名的藏品:蒙娜丽莎、米罗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一了心愿。漫步在卢浮宫迷宫般的陈列厅中,有如畅游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虽说整个法国本身就是巨大的艺术陈列场,但是有史以来全世界艺术大师的精品集中展示,更有无法形容的震撼力。在卢浮宫的藏品中,大量中世纪的宗教作品直视世俗众生。中世纪的欧洲,大多数人是文盲,再虔诚的信徒,也有可能根本没有阅读《圣经》的能力。更要命的是那时的《圣经》只用拉丁文印刷,也只能由懂拉丁文的教士充当上帝在人间的发言人,因为有了对“最高指示”的独家解释权,教会、教士的腐败不可抑制地蔓延开来,这既是宗教改革的直接动因,也赋予艺术家启蒙教育的责任,美轮美奂的宗教艺术品将宗教道义形象化地普及到普通百姓的心中,成为人们与上帝对话的重要信息通道。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是透过精湛的绘画技巧、绘画语言表达出人间的欢乐、忧愁和苦难,也寄托出人间的追求和向往。多次站在卢浮宫中的大师们的作品前,我领悟了巴黎为什么会骄傲,巴黎非常善于用造型艺术直面人生的本性,巴黎珍爱的艺术品,并不是仅仅以表现情节而取悦大众,因为情节或是会随着政治需要而不停地变幻,或是会因迎合时尚而转眼即逝。然而用造型直面生活的本质、人的本性,才会超出时空的界限,让后人无法超越。在骄傲的巴黎人的画笔下既有宗教的神秘、皇家的内幕,也有洗衣妇和芭蕾舞者;在他们的画法中,既有以几何学、解剖学、光学为基础布局与构图,也有以不对称的形式,用简约的肌理和阴影色彩表现最简单、最隐私的梦幻人生。巴黎的画家不论是对宫廷还是对贫民窟都倾注了同样的热情。全世界可能只有巴黎的芭蕾舞者有如此的幸运,最有才华的巴黎画家将她们抓着扶手拉伸身体、练习各种姿态、在后台等待、听取老师指示、搔痒、系鞋带、揉酸痛的肌肉、整理短裙、掠头发、聊天、给自己扇风、冥想这些最本能的特征描绘得如此赋有诗意,如此美如梦幻。这就是骄傲的巴黎人,他们可以用骄傲的心态鼓励你用蹩脚的法语发音,他们更愿意不时地俯下穿着名牌时装的身躯,倾听、关注蛰伏在社会最底层的暗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