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5版:画家
3  4  
PDF 版
· 海阔天空 怒放的生命
· “藏画于民”活动
即将闪亮登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海阔天空 怒放的生命
——走近大写意的杨晓阳
■杨 莹
  他用艺术家的思维和创造方式当院长,他用当院长的经验来把握艺术实践……可以说,他人生的轨迹就是写意的轨迹,他在工作、创作和生活中,无不挥洒着写意的艺术。他把大写意的概念从他的画里,融入到他的教学、行政和收藏中。

  他是一个理性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任凭感觉作画的画家。

  ■画画做事全凭感觉

  艺术往往产生于感觉。杨晓阳说艺术家的科学是反科学的,如瞎子摸象,那种摸到的感觉就是艺术家的科学,他强调的是艺术感受力。

  杨晓阳的画法很大胆,自由驾驭线面泼墨水分能力很强,但画时随心所欲,画面处理完全凭感觉,杨晓阳对记者说:“画画如做菜,凭的就是感觉,在画面上应有自己明确的倾向,如人有男女,墨有冷暖,要由‘硬’向‘柔’过渡,由‘有’向‘无’过渡。”也许是因为太爷是一位老中医,杨晓阳还借用中医来说画画。他说,中医靠的是感觉和经验,只有西医靠仪器。西方的光学能严格分出色彩,但中国画强调的是对人心境的表现,因人的感觉是人最敏锐细致的,所以说中国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反映,它自由地发挥可表现出无限的艺术效果。他认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绘画,只是艺术的一个初级阶段。写心艺术、写意艺术才是人类所有文化形态中最高的一种形态。

  和杨晓阳交谈,你会感觉他从来都不是个缩手缩脚的人,他是放开手脚干事情的人,他从来都是个一切求“大”、求“全”的极富想象力又追求完美的人,他从未停止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挖掘,并使之与西方艺术进行融合,不断将西洋画法糅进国画之中,以加强自己的特色。

  其实,“凭感觉”已成为杨晓阳的一种思维模式,他处理别的事务时也是凭感觉的。一件事发生了,当时他并未在现场,但他处理时像福尔摩斯一样似乎啥都知道,自信又能说服人,没人能逃过他的机智。这凭的就是一种感觉,也取决于一种对同行业、对同事熟知后的经验。

  ■没有文人的郁闷闲愁

  近年来,西安美院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忙人杨晓阳也变得更忙。正由于他比别人忙,他就比别人更珍惜时间,别人有双休日,他没有;别人有卡拉OK、下棋的时间,他没有;他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来画画了。他每天画画最少要用两小时,其余时间几乎全用在工作、谈话、开会、接待、检查、出访,很多极小的事他都亲自做,别人说不可能,他就是要做一下看看,他认为,功夫在画外,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体验,在画画。

  说起文体活动,他手风琴、乒乓球水平是相当高的。然而,如今他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方式,他甚至认为健身运动是白白消耗了一天里宝贵的精力,他说花那体力还不如用来工作和画画。他所保留下来的“娱乐方式”不过是喝茶和“到山里走走”。“到山里走走”是为了思考一些问题,而喝茶,常常又是和工作分不开的,更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因为他是那样忙,也就没了别的文人的一些郁闷与闲愁。一切不利在他这里都会很有趣也很有利,都给他提供着某种机会。

  ■五个“万”作为人生目标

  杨晓阳给自己定了五个“万”作为目标:一是读万卷书,他从小爱读书,这已不必说了。二是行万里路。他曾经骑自行车四个多月一路考察到新疆,在黄河上他跟船跟过两个月。这些年来,他跑了40多个国家,西洋美术史上的名画基本上他都看到了。他认为当院长也是行万里路,是一个特殊的行路,实际指的是实践体验,在这方面,他是有优势的。三是鉴万件宝。陕西是文物大省,杨晓阳的母亲是文物干部,他从小耳濡目染泡在文物里,目前,他自己收藏的古玩就有一万多件。第四个是画万卷画。大的创作一年有一两张,但小画他每天都在画,他说他不画画就会“不平衡”,画画时他的状态最好。古人说:要“废纸三千”,而他早已画过万张画了。第五个“万”是育数万人。他认为教师最终就是“人梯”,这是他作为一个老师的愿望,也是他的热爱,更是他家几代人的工作。

  ■卖掉经典再塑辉煌

  就在杨晓阳的艺术人生接近一个峰顶的时候,他却和自己过不去,他开始批判自己、否定自己,开始往抽象里走。

  一天,刘文西的儿子刘丹在杨晓阳的画室里指着他的一幅近作说:“这幅画像是临摹我爸的哪张画吧?”这句话对杨晓阳有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画了这么多年,原来只是在老师已经开垦出的那块地里种了一些东西而已!

  从此,他对自己过去的画法表示出一种叛逆,他下了决心要走出老师开垦的“那块地”!从此,他要告别过去,开始他一生的美术改革之旅。杨晓阳要告别过去,其中有痛快,也有痛苦,要告别过去的成绩,要告别从年轻时就渗透在自己理想中的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追寻,要割舍多年艺术追求中投入的情愫,尤其是要对已有的概念进行超越带来的压力有充分的准备。

  杨晓阳的画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花费了他10年的时间。第一阶段是写生、写实;第二阶段是主题画,场面大、人物多,这个时期的作品是人们最看好的;目前是第三个阶段,从观念到实践,都在走向“大写意”。而每个时期他都有一批令人震撼的力作。

  《生命之歌》《丝绸之歌》《大河之源》等作品,民族色彩浓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飘逸着东方艺术的灵性与西方艺术的质感,显示了他成竹在胸的磅礴大气与绘画力度,也展示出他英雄般的气概和驾驭大画的超凡能力。

  就在他把那种像油画的“国画美”玩到极致的时候,他却和自己过不去,偏偏不让自己舒服地停留、死守在一种佳境里,他批判自己,否定自己,认为有“死”,才有“生”,才有“蜕变”,他开始寻找突破点,开始往抽象里走。如果没有成竹在胸的底蕴和超越过去的勇气,是不敢那么想更不敢那么做的。

  1983年创作的《黄河艄公》和1994年创作的《波斯迎亲》一直被大家视为经典之作,却被他分别以46.2万和24.2万在翰海拍卖会上卖掉。他说,这两件作品的售出,是对过去艺术探索的一段总结。他说,因为那是别人都会的画法,不是我的画法。这是一段时间里激动不安要突破自己的杨晓阳“行动”的开始,这是他天性爱挑战自己、永不满足的性格所决定了的,这也注定了他在艺术上要比别人走得更远。

  杨晓阳近期的画很有特点,那独特的风格,你不用看落款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他的艺术追求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使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之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这种独特的风格。

  ■四次走进卢浮宫的感受

  杨晓阳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也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家学的营养对杨晓阳的影响自在其中。

  杨晓阳对生命充满热爱与激情,其作品钟情于表现神话与现实。而身为中国画家的杨晓阳在这方面自是得天独厚,他往写意过渡时更加从容,更接近天然。近年来,他画了许多线描,许多没骨,他的素描、人物、山水等多层面的画作显示出他的画风如毕加索一样多变,而他绘画的主要趋势就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从步入画坛就表现出了持久的、坚定的、成熟的或者说是直截了当的审美眼光。

  他曾四次走进卢浮宫,他说,当他第四次走进卢浮宫时已感觉不到什么艺术性,那纯粹的模仿艺术让他倒胃口,而当他走近毕加索时失去了标准,但却很兴奋,他觉得毕加索的线条很有概括性,很简单、很利落、语言少但很完整。

  ■希望国画来次“文艺复兴”

  正是毕加索画前的这次“兴奋”,让杨晓阳的观念从此有了一种彻底的改变,对他的一生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他从骨子里开始了毫无保留的“告别”。

  杨晓阳说,19世纪以前的欧画,大家画的都一样,都在求真,当世界上有照相机以后,这个艺术时代就意味着结束。我们中国画不也一样吗?画到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国画难道就不该也来一次“文艺复兴“吗?他在提醒人们,我们当下的美术在世界范围内应找回我们自己,否则,在文化上我们就没有自我和自尊。杨晓阳说:“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传统、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我看没有一个成熟、强大的民族愿意按别人的标准来画画。”他强调,我们也要把西画的方法拿来,但不能偏离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和艺术精神,近50年来,我们从内容、形式、精神上割断了中国绘画基因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应该反思的。

  这些年来,杨晓阳一直在“求变”的路上苦苦探索,从未停止过,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小变化到大变化,从复杂到简单,从颜色的丰富到用色的越来越少甚至不用色。他说,我之所以少用或不用颜色,并不是放弃颜色,而是觉得里面有颜色,墨分五色,它在变化中又丰富无比,黑白两色实际囊括了世界上所有颜色。他认为,水墨的表现过程中概括了这时候作者的全部人生经历、认识、学养、功力。

  他说:“从写实到写意,我经历了30年的探索、研究过程,我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但是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彻底画成一种线描和没骨的,线描和没骨完全是中国的,这些东西跟西洋绘画完全是两个路子,完全是接近中国几千年的写意传统,近20年,我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著名美术学院和博物馆,经过对比后得出结论:‘东方艺术是世界各种文化形态最好的一种形态,它的成就最高,而且从开始就是最高的’。于是就形成了我自己独特的绘画追求——‘大写意’。”

  他对中国画总结出十大观察法,即:以大观小、以小观大、远观近取、近观远取、多面关照、长短并用、目识心记、动静结合、由表察里、以情动物。他在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不仅概括出了前人未总结的中国画的五大技法,即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还创造出写实、概括、取舍、意造、忘形之“造型五步”。他用笔有四个过程,也是四个境界,执著、从容、放纵、忘情,所谓“用笔四境”。另外,他还总结出了“用墨四境”,即:淡墨明丽、中墨苍茫、重墨深厚、焦墨沉绝。

  杨晓阳正以极大的热情,顽强而坚定地走向“大写意”。他以积极的个人行动,融入中国画“文艺复兴”进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