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的民间剪纸是颇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个艺术品种。乐清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乐清的剪纸有剪刀剪和刻刀刻两种。用剪刀剪的有喜庆礼花、鞋花、帽花等。据有关资料记载,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至1925年乐清民间绣花风气盛行,全县有专业剪花艺人25名,到1933年艺人增加到63人。现在,民间剪花,常引起美术爱好者的兴趣和重视,被作为一种资料保存起来。而细纹刻纸主要是用刻刀刻出,俗称“龙船花”。龙船花就是张贴于龙灯四周的刻纸。相传明末清初年间,有倭寇侵扰乐清沿海一带,沿海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涌现出抗倭36位勇士。为了纪念他们,民间艺人制作一种像船一样的龙灯,上设36个牺牲了的勇士神位,敲锣打鼓,龙灯穿街走巷,表示对英雄的悼念。此后,每年春节,沿海一带各村庄都有制作龙灯并在各个村庄游行,代代相袭至今形成风俗。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龙船花大都用白色连史纸刻成,每张规格一般为20-10厘米的长方形。所刻纹样以几何图形为主,这些图形的名称繁多,有单路锁、双路锁、斜纹路、葵花形、菊花形、田交田、空肚十、勾之云、人字格、正字形、喜字形、双喜形、寿字形、龟背、鱼鳞纹等等60多种。一张龙船花刻纸从四周至内,一般分三层设计,最外一层较简洁,多为传统题材的花卉飞鸟、葡萄松鼠、莲花鸳鸯等。中间一层面积较大,刻以上所列各种细纹图形,中心约2平方厘米的面积,是最见功夫的地方,刻制极细,呈弧形鱼鳞纹样,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统一中有变化。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面积上,艺人可刻出40-50根细纹,精艺高超的能刻出50多根细纹。极细的龙船花非常珍贵,旧时一盏龙灯只能在尾部贴上四五张,称为龙尾花,这种龙尾花一张可换一担谷。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龙船花有了新的发展。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扶植、发展推广。1955年1月19日,由我父亲陈朝芬任组长的8人刻纸小组成立,刻纸艺人对原来刻制龙船花的技法进行创新,变原来龙船花长方形的构图为八角形的构图,仍沿袭龙船花从外到内三层设计,最外一层吸收鞋花的造型方法,最常见的有松鼠、葡萄、喜鹊、梅花、白鹤、松树之类的花鸟图案,中间一层则完全是龙船花的图样和风格,有正字形、人字形、锁路形、斜纹路、十字孔图案纹样,中央约4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刻鲤鱼、鹿鹤、牡丹等寓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动物花卉或人物图形。这种刻纸诞生后,命名了新的名字——乐清细纹刻纸,并很快投入生产,作为新的民间工艺品推向市场。
纵观乐清细纹刻纸的发展历史,始终以瓯越文化、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为背景,通过代代艺人的努力,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乐清刻纸工艺品生产出现新的格局,虽有些人转行,但一些老艺人仍在创作中求发展。1985年成立了乐清剪纸研究会,开展学术研讨,对外交流,组织创作活动。近几年来。全市相继成立了乐清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乐清象阳工艺刻纸有限公司、林邦栋工艺美术研究所、乐清余华细纹刻纸研究所。2003年乐清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乐清民间工艺教学实验基地。以上这些机构均对细纹刻纸艺术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创作出一些新的作品。
半个世纪以来,从事细纹刻纸的民间艺人中,出现了许多优秀者,其中陈朝芬和老艺人林邦栋,他们两人均在1990年被我国轻工业部授予从事工艺美术30年并作出卓越贡献的荣誉证书。1998年乐清细纹刻纸在全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被誉为“中国一绝”。2000年乐清细纹刻纸被浙江省列为重点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品种。2006年乐清细纹刻纸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