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艺术
文化的记忆
铜镀金钟表艺术赏析
■彭晓东 赵彩云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讲述过一段被湮没了六个世纪的历史。他说当西方的钟表在十七世纪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实他们所装配的“擒纵机构”的雏形,在中国600年前已经出现。中国制造的带有机械部分的计时器出现的时间,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早在汉朝就已经有了大型天文计时器。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张遂在长安和仪器制造家梁令瓒共同设计制造了浑天仪,这座水力转动齿轮的浑天仪,比东汉时期张衡的浑天仪更为进步,已经发明了擒纵机构,计时、报时与近代时钟的机械原理非常一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评价它:“这种仪器正是以巨型天文钟的形式,走在欧洲14世纪第一具机械时钟的前面”。
北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水运仪像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天文钟。李约瑟博士认为: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测用浑仪结合起来,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裴先行了七个半世纪。我国的国际著名钟表大师、古董钟表收藏家、鉴定家乔大羽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首倡、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钟表是中国古代五大发明之一”的观点。
明代初期承元代之风,在机械计时器方面有一些新成就,而此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方面的研究,却有了很大的进展。1583年,西方的钟表首次传入中国,当时是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等人作为礼物送给两广总督陈瑞。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耶稣会教士利马窦,最先向明神宗皇帝进献了两架钟:一架是巨大的自鸣钟,另一架是有中国图案装饰风格的座钟。这些都博得了朝廷的欢心,万历皇帝不仅将西洋钟置于自己的身边,还向人展示了这些来自于异邦的奇巧物品,这两架自鸣钟是皇室中拥有的最早角色。
西方钟表以及制作技术的输入,对清代钟表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向顺治皇帝呈献一座“天球自鸣钟”,顺治十二年(1655年),汤若望的教友利类思和安文思,向顺治帝进献西洋大自鸣钟及沙漏壶、鸟枪、画谱等诸种西洋礼品。康熙、乾隆年间,欧洲各国为了打开进入中国的大门,传教士、商人、技术人员等,频频带进深得清廷和官宦富商喜爱的西洋钟表,作为礼物或进献宫中,或卖与官宦富商,同时也把钟表制作的先进技术带进中国,促进了中国钟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经历了明末清初对西方机械钟表的单纯仿制之后,在清朝的时候,中国也出现了一个制造钟表的自主创造时期。比如:具有中西方特点的宫廷钟、传统精神更具商业味道的广钟,以及传统文化浓厚的苏钟都是在这一时期制造的。
1691年康熙帝在宫廷里建立了专门制造自鸣钟的作坊。自鸣钟主要是用来贮藏西洋钟表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自鸣钟在收藏外其职能延至制造、修理。后更名为做钟处。从现在留存的钟表文献以及实物来看,做钟处主要是生产皇家所需。于是它也有了其独特的特点。在技术水平上来说,是当时最高的,皇家能够汇集全国的名工巧匠。做钟处的钟直接由皇帝担当主要的指导者,不仅在钟的样式上而且钟表的一些外部修饰上,皇帝都是最终的验收者。对比于其他的钟表,做钟处的钟表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钟表的表盘。其质地有两种,一为珐琅,一为铜镀金。
广钟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由广州地区制造的自鸣钟的总称。广州在清代特别是康、雍、乾时期在中西交流上占有重要地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开禁海后,欧洲金属工艺大量传入广州,工艺技术与造型图案对广州金属工艺生产业有一定影响。一些欧洲钟表商纷纷来广州设厂制钟。他们从仿制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广州钟表不仅陈设于皇宫内院,官宦和豪绅们也竞相购买。在清朝时期,广州钟表以其独有的魅力占据着清代钟表市场。
广钟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造型大多为建筑,有房屋、亭台、楼阁和塔或者是葫芦和花盆等器物形状。在外形上多采用“太平盛事”、“吉祥如意”的主题。有的以景物寓意表达我国的传统内容,如:“福禄”、“龙凤呈祥”、“三羊开泰”等。广州钟表比之于其他地方的钟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其表面多是色彩鲜艳的各色珐琅,当然这是与其所处的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从一定情况说广州钟不仅是准确的计时工具,同时更是赏心悦目的机械。
“苏钟”也叫“南京钟”,与广钟相比较,苏钟的本土色彩更加浓厚,说它是真正意义上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钟并不为过。苏钟在设计方面具有传统的东方文化特色,尤其是把中国古代作为摆件的插屏造型艺术运用在外观上,为苏钟增添了古朴典雅的味道,提高了自身的观赏价值,因此也得到个“插屏钟”的美名。其次苏钟内部的机械零件全部是手工制造,尤其是在钟面四周的镏金上,雕刻有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使人过目难忘,充分体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以及高超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