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美育
3  4  
PDF 版
· “平行透视图”存在的问题
· 花鸟画——
自然和生灵
的礼赞
· 生态美术教学初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花鸟画——
自然和生灵
的礼赞

□徐铁岚
  工笔花鸟画自边鸾发轫,至黄筌已经相当地成熟。黄筌的《写生珍禽图》,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感觉已经相当地细腻。宋代是工笔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宋徽宗赵佶本人就是一位花鸟画的高手。宋代花鸟画具有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形式,利用白描、皴擦、分染、接染、罩染等方法,充分展现了自然界中鸟语花香的生动画面。

  元代以后,工笔花鸟画虽然也出现林良、吕纪等大家,但整体水平是每况愈下,日趋衰落了。倒是在写意花鸟大放异彩,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的青藤白阳、清初“四僧”、“扬州八怪”,清末海上画派的崛起更是标志着写意花鸟画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以来,青藤、白阳、老莲、扬州八家、赵之谦、任伯年、虚谷、吴昌硕用奔放的激情倾泻在花鸟画作品中,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

  现代中国画,山水画在黄宾虹以后,还有傅抱石、石鲁、李可染、陆俨少。花鸟画,几乎在吴昌硕、齐白石以后,没有大的发展,如果有,那就只能是工笔花鸟画。现代美术史上,于非厂、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上承宋代院画的重彩、浓艳、写实之风,又接受了陈洪绶厚重、朴拙的线以及浙派的气骨宏丽,使中国工笔花鸟画出现新的生机。

  有人以为就绘画对象而言,山水在变、人物在变,而花鸟千百年来几乎不变,因此花鸟画也难变。但我认为,尽管花鸟变化不大,要说变,只是随着环境的变化鸟的种类在变少,珍禽日益稀少,有些宋画中的鸟已经绝迹。但画家的审美情趣在变,心灵感悟在变。花鸟画在表现花鸟外在艳丽的同时,也把花鸟当作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来反映画家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感悟。花鸟画界流行的叫法是“大花鸟意识”。

  范迪安先生称此为“大花鸟视野”。他说:“大花鸟视野的背后,是画家们立足当代文化所产生的历史视野和文化视野。当画家的目光越过明清文人趣味,朝向汉唐文化气象乃至先秦上古文化遗泽时,他们感受到了雄浑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虽然他们作品的素材得自于面向自然的写生,具有不落概念的造型,但是那些从大传统的灵山慧海深处涌发出来的文化气息,更是他们笔下花鸟画的根本资源。”

  从近年来展览、得奖的花鸟画作品来看,工笔花鸟画存在拼功夫,拼做工的苗头。花鸟画从逸笔草草的折枝大写意,到细腻密致的全景式制作,是一大变化。但美术展览上,除非是大名家,无名之辈决不可能会有逸笔草草的东西入选,于是,工笔花鸟画越米越向繁复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其中的大制作,没有一两个月的功夫,根本画不下来。有些人尖锐地说,很多工笔花鸟画实在是在无端地拼耗时间。正像书法界的用蝇头小楷抄写《红楼梦》。

  工笔花鸟画通过写生塑造典型形象,理应是抓取最生动、最鲜活的形象,工笔花鸟画是对生命的礼赞,对生灵的讴歌,尽管工笔花鸟画要做到设色的清华雅洁,用笔的洗练准确,需要不断地锤炼,需要下苦功夫,但是工笔花鸟画创作,在导向上,不能以费时多少来衡量艺术创作的认真程度和创作水平。关键在于在作品中反映时代气息和画家独特的审美视角。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