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 北京 景观设计者
由哈佛回到北大的俞孔坚,针对中国城市景观现状热言批判,提出以“天地-人-神”为核心观念的解决方案。“‘白话’的城市,寻常的景观,即城市平常人的生活空间,不是(至少不再是)权力和财富的纪念地,更不是庆宴式的活动的舞台;节约型的城市建设模式,让野草上街,让果树蔬菜进入社区;步行人的天堂,而不是汽车的自由空间。”不满足于谈经论道的俞孔坚创建“土人”公司,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到中国景观的实际建设中去。致力于通过“反规划”途径,建立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生态+文化遗产+游憩系统,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新桃源。
Da>Space上海 概念店主人 平面设计师
开创上海首家潮流概念店,以先行者身份推动世界潮流与本土创意融合。“我们前一脚在外面经历了那些潮流,后一脚就回来分享给大家。”
Eddi,Jukai和Linlin,这3个来自加拿大、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华人,多年淫浸于世界潮流文化大潮里,在内地开设Da>Space,便是3人为将各自背景的资源与共同的热爱整合在一起而搭建的平台。2006年是Da>Space的创立元年,也是国内潮流文化迅速发芽生长的一年。仅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Da>Space的成绩单上已经硕果累累:他们邀请日本涂鸦艺术家鹫尾友公与荷兰涂鸦小组The London Police举办个展,又与本土首款设计师平台玩具I,WZL合作,邀请全国各地的创作者参与,举办了I,CHINA群展。
黑一烊 深圳 设计师
坚持个人创作的同时,创办优秀展览,推动年轻中国创意阶级的原生力量。作为山河水品牌形象管理机构创办人兼创意总监的黑一烊,拥有十多年广告创意策划经验,荣获多次广告创意大奖。在坚持个人优秀设计创作的同时,成功策划2006年“城市种子”建筑设计展(杭州、南京、上海、深圳、广州5地巡展),2005年“look at me 30 show(深圳)”,推动更多创意人参与到设计中,成为“创意中国”的原生力量代表,提升民众的创造力,让年轻的中国创意阶级充分展示个人的力量。
王受之 美国 教授
王受之是中国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浅显的叙述方式,长期从事面向中国民众的创意设计普及工作。虽然现在美国担任设计教授的职务,但他的名字仍然活跃在中国设计界。他将在美国高校的研究理论带回中国,并在多个领域实践;又将在中国的实践经验,变作研究对象,带到美国高校课堂。在很久以前,当创意、设计还只是出现在美术院校的教科书里,王受之已经开始撰写大量的普及性书籍,以最浅显的叙述方式,结合大量案例,向中国民众传播理性设计、多元设计的精神。时至今日,创意、设计业已成为流行词汇,充斥耳旁。但再看王受之的书,你依然能感受到高屋建瓴的深邃和冷静。“西方一度被淘汰的老城文化正在复兴。你会因此而感到惊喜的,很多新房子被改造回原来的模样,有些即使外观改变了,内部构造还是按原来的风貌保留着。”
王澍 杭州 建筑师 教授
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以“古法”治建筑,探索本土建筑的当代路径。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建造一个小世界,重建丧失的家园感,简而言之就是回家。”
2006年9月,王澍的“瓦园”作为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展中国馆的唯一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王澍带领3位工匠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6位建筑师,用6万块从中国运来的旧瓦片,创作了这个介乎于景观、装置与建筑之间的作品,在欧洲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建造材料与方式在当代建筑中的试验。这既是循环建造的传统建造方式在当下的运用,也体现了当下时代对历史记忆的收存。用传统的材料和方式进行当下的建筑,用建造的世界找回城市里丧失的家园感,这就是王澍所做的一切。
吉吉 上海 平面设计师 活动策划人
2006年的吉吉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时装设计师。在由他本人策划的第二次“花样”时装发布会上,他推出了自己的高级时装品牌“Underoath”的首个系列。与此同时,他的著名品牌“衫旗帜”也将在11月转变为街头时尚品牌,推出只有尺码之分没有性别之分的街头服饰,改版后的“衫旗帜”也将积极与艺人、设计师团队合作,推出限量版的服饰。而作为策划人的吉吉,将不再加入到下一次“大声展”的策划中。他将退居幕后,以“干活”与“服务”的姿态,为这些年轻人做好执行的工作。时装、视觉、潮流、艺术……以上种种表明,吉吉正继续以四面出击的方式,全力推动并创造着中国城市的年轻人文化。
麦家碧 香港 漫画家
与谢立文联袂创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漫画形象“麦兜”系列,深入民心,反映了香港草根阶层生活。麦兜的故事是香港九龙大角咀猪模样小朋友麦兜的成长故事,麦兜形象不仅出现在了贺卡上,还出现在学校、地铁、银行、加油站……“麦兜”身上浓缩了最经典的香港人形象:出身“草根”,喝奶茶吃叉烧包,在狭窄的城区里长大,受中英文双语教育,学习很多可能永远用不上的技能,往往因为单纯被人笑话……每个人都是麦兜。离内心渐行渐远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就能找到麦兜的影子。我们可以在国外漫画里找到他们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却从来找不到我们自己。这就是麦兜的力量所在。
SICE 广州 涂鸦艺术家
坚持涂鸦创作,并在各城市积极推广涂鸦文化。 “涂鸦出现在公共场所,是艺术犯罪,但也是艺术的另外一个出路,是一些年轻人的一个出路。”1999年时SICE就和另一个女孩sue成立了mig crew,是当时中国第一个涂鸦团队。2001年SICE去上海,通过Nike的hiphop活动,把涂鸦带到上海年轻人身边。2002年至2004年是他们这群涂鸦爱好者最活跃的时期,在广州几乎每天都画,还在成都画了当时中国前所未有的作品。近两年,SICE依然积极参加各种涂鸦设计活动,坚持涂鸦创作,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欣赏和喜爱涂鸦文化。
叶锦添 北京 美术指导
自凭借《卧虎藏龙》获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叶锦添一直是华语电影圈的标志性人物。《无极》、《夜宴》、《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恋爱中的宝贝》、《长生殿》……还有正在筹备的《赤壁》,他的名字出现在一部又一部“中国制造”中。叶锦添的美术设计融合古典与前卫,兼顾东西方文化,他打造了众多绚烂的舞台形象,尤其是古代形象,设计出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时装”,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其美术设计融合古典与前卫,兼顾东西方文化,丰富了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的视觉表现力。
包益民 台北 广告人
打造平民化设计生活杂志《PPAPER》,影响台湾创意文化,认为:“文化媒体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传播给大众,而不只是提供资讯,资讯在未来只会越来越不值钱。”
2004年底,在“创意之风”席卷整个华语文化圈的时候,台湾广告人包益民找到了一条路。他与拥有强大流通系统的便利店7-Eleven合作,推出平民化设计生活杂志《PPAPER》,受到民众广泛追捧。两年来,《PPAPER》的内容日渐稳定与成熟,包益民开始进一步开发《PPAPER》品牌的衍生价值:网罗及代理国外插画家的创作;将国际流行的“杂货铺”形态以“PPAPER”的名号引入台北;创办姐妹杂志《AANGEL》;筹备发行《PPAPER》内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