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684期第7版)
■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明年的走势
2006年对于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从业者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心怀忐忑、惴惴不安的一年。从去年秋季开始,对于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估计,就有“泡沫”说、“崩盘”说、“低谷”说、“泥沼”说等等,这些说法既有对于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出现悲观,也不能否定有幸灾乐祸的味道。当然也有“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期”之论与其抗衡。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对于国际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过程,认真地进行总结分析,就不难找出客观发展规律的。文物艺术品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科技含量、并且不能再生产的特殊商品,怎能会变成泡沫呢?
虽然2006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广大从业者和收藏家的努力,平稳地度过了,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众多。
首先是征集拍品难,尤其是征集到精品更难。文物艺术品的不可再生性,就决定了货源只能越卖越少,再加上我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刚刚兴起十几年,进入拍卖市场的收藏家,正处在加大收藏的兴头上,没有出货减仓的思念,不像国际大型拍卖行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与运作,形成了老的收藏家不断出货,新的收藏家经常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特别是新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如同风起云涌,大量增加,使得仅有的货源,更陷入僧多粥少的局面。
其次是假拍、假货、假鉴定。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21世纪的这几年里,假拍这种恶劣行为膨胀到令人发指,难以容忍的地步,这种行为让国际同行所不齿,丢了中国人的脸。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对于这种拙劣行为居然逍遥自在,无人约束,新闻媒体有时还要助纣为虐,大肆吹嘘,宣传报道。对于拍卖市场出现的假货,有的是受鉴定水平所限,有的是经营思想有了问题,还有的是明知是假货也要上拍,为的是收取图录的出版费、流拍后的手续费,目的种种,花样翻新。假鉴定坑害民众,层出不穷,现在鉴定机构鳞次栉比,比比皆是,还有的打着重要鉴定机构的成员、著名鉴定专家的旗号,蒙骗群众,鉴定证书满天飞,骗取钱财,但都抱残守缺着“不负法律责任”的所谓规则。
第三是收款难。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收款难,是一个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了。每场拍卖会结束,总是有那么几个赖账户,迟迟不做付款,卖主不能按时拿到钱,抱怨拍卖公司,对于拍卖公司征集拍品又增加了困难。对此问题,曾经有人提议各个拍卖公司联合公布一个老赖户的“黑名单”,但又谁也不愿先出头“得罪人”办不成。对此问题,现在拍卖公司采取的措施,只好用提高领取投买牌“保障金”为权宜之策,大型拍卖公司现在已经把“保障金”提高到10万元,收藏家为了在拍卖会购买文物艺术品,带这样多的现金,太不方便了。
第四是文物艺术品拍卖业的税收太高。在国际上,各个国家为了鼓励文物艺术品进口,都实行免税的办法,对于企业从拍卖市场购买文物艺术品,捐献给博物馆,实行抵税、减税的办法进行鼓励。惟有中国对于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实行高税制,对此问题,拍卖业呼吁多年,不只没有得到解决,今年反而增加了百分之三的个人所得税,由拍卖公司代收,极不利于文物艺术品拍卖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文物艺术品的回流。
第五是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事业的业务人员不能评定业务职称。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从事拍卖文物艺术品的公司,必须从文博部门聘用五名离退休两年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此政策实行到2006年,以后由拍卖公司自行解决。大家知道,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是一个新兴的事业,评定职称没有主管的部门负责,他们的业务人员在评定职称这个问题上,有人说“就好像没有父母的流浪儿,可怜无人管”,我们希望制定政策的有关部门,早出良策,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面临着重重困难,有些问题的解决恐怕还是遥遥无期。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坚信,2007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还会是一个平稳发展年。
但是,这一年众多的拍卖公司间要出现震荡。首先是处于第一集团的大型拍卖公司要重新排队,优胜劣汰。因为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对于每个大型拍卖公司来说,都是一座必须跨越的火焰山。跨越的本事,就是多年积累的诚信,多年积累的人才,多年积累的规范操作。任何投机取巧,掩耳盗铃的假拍,都已经黔驴技穷,被人识破,毫无用处了。其次是对于中小公司,严峻困难面前,有可能出现大浪淘沙,要做好转产倒闭的思想准备。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市场的规律是严酷无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