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纪要
3  4  
PDF 版
· 吴立民画展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吴立民画展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
  吴立民画展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

  主持人胡侯林(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秘书长):今天是2007年的元旦,中国美院美术馆第一个画展就是吴立民先生的,这是一个值得荣耀的事情。我们向吴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展览由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台州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由方丹文化艺术公司承办。下面,请画家吴立民先生致辞与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讲话。

  吴立民:能办成这个画展,首先非常感谢中国美院的领导。我很想把自己的画提高一下,但是光靠书本不行,总要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中国美院办画展,是我心仪已久的。这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说真的,美院领导批准了以后,好几天没有睡着。我办这次画展和座谈会,目的是想请各位前辈、老师对我的画多提意见。感谢主办方、特别是方丹文化公司给我邀请了这么多的前辈、画家、老师们,谢谢大家。

  傅肃琴(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立民先生是自学成才的,他没有家学、门派的传承,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院校训练,凭他自己的天分、悟性和痴情,取得了今天的成功,这是值得尊敬的。我在美院工作多年,虽然不会画,但是会看,我们学校里的分科是很细的,人物、山水、花鸟、书法。我看吴先生很全面,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美术学院办画展,在学术水平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与美院没有关系的画家来办画展,是要经过许江院长批准的。我拿了吴先生的画给院长看,许院长看过后,说可以,就批准了,这实际是对他作品的肯定。我祝吴先生画展成功。

  陈广建(家乡代表、台州市政协党组成员、原临海市委书记):今天到会的都是著名的画家,与这么多的画家、评论家相识,我觉得非常高兴。吴先生是临海土生土长的画家,刚才傅老师已经说过了,他是自学成长的一个民间的画家,能够到中国美术学院办画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在这里代表家乡人民对吴立民先生的画展表示热烈的祝贺!吴立民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画家,不仅体现在他绘画的特色,也表现在他特殊的一种经历。据我了解,吴先生年轻的时候跟西泠印社的阮性山学画,但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到了农村务农,做过油漆,也搞过水利,经历非常特殊。集中精力画画,可能就是最近几年,但进步非常快,可以说半年一年就有很大突破。我觉得从吴立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画家或者说一个非常成功的画家的经历与特点。他是非常有绘画方面的天分的。他的画里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气势。画里面有一种气,这种气是学不来的,是天分。没有这种天分,这股气是出不来的。吴老师学习的方法也是很严格的。他以一个科班画家的方法来要求自己,包括传统的一些基本功。他可能比较大胆地吸收众家所长为我所用,去吸收他,并且逐步地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逐步地越来越强烈。虽然年龄大,但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而且我相信也许再过几年,他画的东西个性会更加突出,更上一个层次。还有一点,就是他非常勤奋,画画虽然才几年时间,但他几年时间相当于别人几十年,这几年是全身心的,经常彻夜作画,有时候半夜来了灵感,就秉烛夜画。我也相信通过这次画展,通过各位老师的指点会吸取一些更好的东西,在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陈伟年(主办方代表、台州市美协主席):吴先生是我们的前辈,我在读书时就听说过他,也见过他画画,后来他隐藏了很长时间,不露面了,这几年突然又冒出来。当他拿出画来想办个展览的时候,我们台州美协的人一看,很震惊。人物、山水、花鸟全部都有。我对他个人的印象首先是对艺术的执着,然后是难得,再就是大胆。执着,就是不管生活境遇怎么样变化,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难得,就是从他取得的艺术成就来讲,是相当难得的,特别是指墨画,指墨画是相当不错的,上午看了画展后,指墨画太少,他的指墨画应该是很多的。最后,就是他胆子特别大,放得开,别人的东西都能大胆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范达明(画展学术主持人、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很高兴能够与胡侯林先生一起来主持今天的座谈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在以往18年中也曾与一些兄弟社团通过开座谈会或研讨会来推荐过一些省内有成就的艺术家,但被推荐者以从事工艺美术的居多。今天我们来座谈讨论的艺术家吴立民先生,是一位来自台州临海的68岁的中国画家。他没有进美术学院受过正规的学习训练,可以说是个民间画家、草根画家,但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顽强奋斗与努力,终于还是以他自己有特色的作品登堂入室——他的画展成为中国美院美术馆2007年的第一个“开门”画展,他几十年来希冀进入美术学院高等学府艺术殿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所以今天非常值得为他这个在美院成功举办的画展祝贺。

  关于吴立民的经历,相信大家在读了《美术报》上潘嘉来写的《苦菜花开》一文后会有认识与感动。吴立民身上正是有着鲁迅先生在评价柔石并联想到方孝孺时所说的那种“台州式硬气”。硬气也就是骨气。后半生的他本来是搞水电站的,不幸腿骨被车撞断了。他骨头断了骨气不断,就此而重新回到年少时所向往的画画上来。他绘画的笔墨特色或底蕴,总的来说也有一股“气”在那里,作品让人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的感觉。这让我想起最近有关单位在西湖美术馆举办的赖少其艺术展。我在赖先生的中国画《太平湖行》上见有两方印章,一白文方印为“兴之所至”,一朱文椭圆印为“不拘一格”。这八个字应该是赖先生的座右铭,用它来描述吴立民绘画的特色或者说他的作画态度也很适当:“兴之所至”之兴,兴的也就是他的胸襟之“气”或抱负之“气”,凭着这“气”的自由奔放的发挥,他作画也必然是“不拘一格”的。这也许恰恰是吴立民先生不是学院派却反而胜于学院派的地方。

  我就不多说了。请在座的美术专家、教授与理论家们对吴立民先生的作品发表高见。

  黄发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理事):看了吴先生的画,给我印象很好。看了吴立民先生的介绍,我在想一个问题,他其实画画的时间很少,搞过油漆、雕花,贫民式的生活,但生活上有很多体验,有一种执着。他的画是全能的,山水最好,花鸟也挺可以,他的笔墨、线条的功力与美院的一些称得上是教授的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他的笔墨功力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特别是指墨方面,我认为最好,很大气,大胆,下笔非常肯定,不拖泥带水,很硬。我旁边有人看了说,“似水又不是水”、“似水又不是水”,一连说了好几个。潘天寿、黄宾虹都是这样。指墨画的布局比较强,笔墨比较深,不浮不轻不滑,画面也很空灵,比较大胆。我感觉不满足的地方是,能不能更能接近生活一点,就是给人感觉是人们生活中接触的真的山水。“山水”谁都能画,但画出什么样的山水,我认为是一个课题。我发现童中焘先生的山水与生活很接近,但又不是世俗画,人文气息很浓。怎么样更贴近生活,这是我的建议。老吴你比我小一岁,我们这一辈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但懂得艰辛是什么。我们都要向传统学,中国的传统是打不倒的,中国艺术要体现传统精神,所以作为中国的艺术家,这是很难的事情,我们都要加强学习。作为吴先生,我希望能分析自己的优点和劣点,抓住要害,集中精力专攻一门,可能在短时间有一个飞跃。

  钱大礼(海上画派传人、西泠印社社员):我一看到展览中的小品画,生活气息很浓。画中的内容好多年轻人可能没有看到过——在马路上理发,没见过。但他写下来了,这是很好的,这种东西有艺术价值。画画如果没有生活,这画有什么意思呢?他也很虚心,希望各界给他提意见,但我们也是来学习的,这样的环境也给大家有个学习的机会。虽然不是学院派,但艺术会讲话。我发现他画的东西还是有生活的,山水画也有基础,不容易。不一定是学院派里才会出大家,我说吴立民先生画的东西还是比较好。拿到农村去,农民也会喜欢。我觉得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虚”处理得非常好。因为画画“虚”比“实”还要难。还有“画到生时是熟时”。你很熟,笔触也很熟练。见我以后,介绍自己68岁,我说你十年以后不得了。当然,要吸收各家好的东西,你很有前途,肯定还会画得更好。你现在画了一个自画像,希望70岁也画一个,80岁也画一个。我觉得他对杭州的画家也有启发,这种交流以后还可以多一点,下面有很多画家都应该推上来。

  张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我与吴先生是同乡,也是同行。每次回老家,都能碰到他,他都拉我去他家去看画。他把自己的坎坷经历融入到画中,非常好。吴先生的画不能用学院派的方式来作考量。他的画从心里流出来,“画乃心印”,笔墨的流露实际上是心灵的激发。但反过来讲,如果能把坎坷的经历进一步融入到画里,把他的人生经历表现得更充分,这样就更好。从画上看,他在极力追求一种意象之美。不是以物相物,对自然界客观的描述。浙南的景观我也很留恋,有很多地方可以挖掘。我小时侯看他的画,是花鸟,在临海文化馆,在技法上都已经蛮娴熟了,觉得非常厉害。后来又看到山水、人物,还有现在很少有人涉足的指墨。潘天寿也画指墨,他也是台州人,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是硬气。台州是一个文化积淀非常深的地方,柯九思、蒲华、贾似道等都曾在台州生活过。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吴先生不能老是往外放,如果再收一收,再往外放,再回到自然,更纯朴,这就做到了“熟后生”。吴先生起步很早,起点很高,从展览看下来,非常不错。有些大的还没有拿出来。对他不能以学院的教学模式来衡量,希望他能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画中,苍苍茫茫,这是最纯美的东西,也是画家最本质的东西。

  池沙鸿(浙江画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理事): 我祖籍是台州,与吴先生同乡。以前没看过吴先生的画,所以,我是很直观地来看展览的。吴先生胆子非常大,你没有按照某种程式画画,像说话一样直爽。从画中看出,你好像喜欢陆俨少、李可染,造型和笔路与台州其他老山水画家相通。我最喜欢的是《楼前指顾雪山堆》这张指墨大画。吴先生的毛笔运用很熟练,但指墨画得更好,手迹的运用丰富但“敛情”,不失控。豪情挥洒中有控制,有分寸,是高级的艺术。看到这样的画我立即想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马上翻阅了到手的文字资料。我为你的精神感动,虽然坎坷一生,但对艺术矢志不移。你是一个敢于说话,很有台州式“硬气”的人。硬气使你饱受磨难,硬气也使你晚年做你最愿意做的事,这也是一种福气。祝这福气永存。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许多优秀人才未经过学院教育是很正常的。台州还有很多自学成才的,在全省有很大影响的画家,像郭修琳、陈野林、蒋文兵夫妇以及去金衢一带的王义淼等等,他们都坚持走自己的路,很让人钦佩。

  朱锡林(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督导):今天看这个画展很有感触。因为平时在学校看惯了一些科班的传统的绘画展览。现在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所以要相互学习一些各有所长的东西。在看展览之前,有朋友告诉我,吴先生是一个民间的画家,但我看了以后,觉得你的画不是民间画,就是中国画。中国画呢,我们在欣赏的时候,要从六个字着手:笔墨、神形、意气。这六点,在你的画中都有了。有线的柔硬、粗细的变化,有情趣,有意境。看画家不是看他文章,还是以画说画,都是搞专业的人,能沟通。

  令我震撼的是小品人物和指墨山水。指墨山水的线的质感确实有潘天寿先生的韵味在里面,柔中见刚,而且墨色变化非常丰富,但缺点就是散了一些,放开了,没有收住。里面的浓墨和后面的层次处理得很好。巴山蜀水风格有点不一样,吸收了一些版画的味道,但不闷,感觉比较好。如果单位门厅进去有这一张也是很有气势的。总的来说小品人物比王震的感觉还好,还有些意到笔不到,线条没有完全勾出来,神形兼备;线有金石味,柔中见刚;画面简单,简洁,都是生活当中见得到的,很幽默,有高低起伏,造型丰富,体现了你的观察和水平。又像丰子恺的风格,但你的用线比他有很多艺术处理。人物也好、山水也好,这两者都可以搞下去。问题是你自己画上的风格也有多元的东西,最好慢慢地集中起来,无论人物山水一看就是一种风格,还有用线,墨色情趣都应该是你的。目前的画还可以看出别人的风格。但总的来说我非常佩服,到这个年龄,能画到这样的水平。我刚才讲的完全是从专业角度来评论你,你完全是专业的,因为专业的也并不是所有的都成功,能够看得过去的,不是很多,这就是艺术。如果张张都通过,这是匠人,不是画家的东西。成功的作品最高价也不会卖。你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但不能知足,在座的各位画家也是,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够了。就是画了几十年的人,每次创作前也要构思一下,怎么用笔,怎么设色,怎么布局,这都是学问,都是艺术处理中不能离开的。我就讲到这里。

  郑竹三(著名美术评论家、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今天看了吴先生的画有很多感触。我不谈专业不专业,就谈吴先生的艺术本身,以前跟你不熟悉,现在看了,有三个观点:一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你的艺术全部建立在生活上,应该说你的一辈子就是为艺术而服务的。你的情结就是艺术,为艺术而生活,或者为生活而艺术。二是生命与历程的结合。刚才也讲了,你的生活很坎坷,坎坷的历程正是你所有艺术创作的积淀。如果说一个大画家没有坎坷,没有阅历,没有沧桑,就不成为大画家。不管梵高、黄宾虹、潘天寿也好,都有很坎坷的经历,光是技法,光是美学,不能成为大画家。吴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生命与艺术的统一。三是你的艺术应该归属于传统的现代。你画画以前从事的工作,画扇面,作油漆工,做工艺美术,是民间艺术,再归正到艺术的大道。齐白石先生也是这样过来的。好就好在民间的艺术很多。周昌谷告诉我,齐白石的画叫儿童象,到晚年还有这么一种亲切的味道。你的画也很亲切,也有儿童象。生活不灭,精神不衰,虽然有了一些沧桑,但你很青春也很时尚,是传统的现代。下面我讲一些具体的。

  第一,你的情、情感。你的一切绘画都建立在一个“情”上。这个“情”字正是任何艺术家最可贵的,也是画的本质。如果没有这个情,你做什么画家?搞什么音乐?写什么文章?所以情为第一。有一句话,“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寓伟大”。你将平凡的生活写入画中,在平凡中追求伟大,把你的生命都用艺术这个载体来展示,这是一个平凡的伟大的一个缩写。因为来源于生活,所以你有了对传统美术的理解。包括你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潘天寿。潘天寿的霸气,跟你生命中的奋斗不息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你敬仰他艺术的同时,也敬仰他的人格力量。同时也敬仰你家乡的先贤。潘天寿有台州的硬气,你具备了台州人的“灵气”,以“灵”来借“硬”,以自己的灵气来展示台州人的硬气。潘天寿以台州人的“硬气”来展示他艺术的“灵气”,刚好对立统一。还有就是你的很多画都展示了社会现象,并借此来充分表现个性。社会现象就是生活。你的生活一直在下层,在基层,这个比学院派生活气息强,好就好在这里,妙也妙在这里,强也强在这里,希望你这点要坚持,这就是你的情感。

  第二,就是一个“新”。第一个就是“造像新”。对生活的体验,层层的体验,年年的体验,包括各种生活时空的体验。你经历的体验多,你的脸也有一种沧桑感,人如其画;第二是意境新。你有动力,有原动力,有艺术修养,有艺术追求,不管人、山、花都是追求新,在这个层面上,每张画都有冲击力,都在追求新的意境,你的生命充满实感。三是力求笔墨新,有传统的笔墨,但是力求新,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文化语言,一个中国画家如果连传统的笔墨都不懂,那么这个文化语言一定是薄弱的,苍白的。笔墨就是书法的线条,希望书法要加强。潘天寿跟我也曾说,每天写字,宁可三天不画画,但必须天天写字。我的老师陆俨少先生说,四分读书,四分写字,三分画画。我看一些当代画家,画得太多,写得太少,我今天呼吁一下。             第三,是一个“厚”。生活厚、精神厚、阅历厚,笔墨厚,你非常丰厚、厚实。你68岁,你不可能不在艺术上奋斗,你的生命不止,肯定是为艺术奋斗不息。应该说,吴立民传达了中国绘画经典体系的一种新的思想,这句话比较重要,你是传承的,也想传新的,这是个经典体系,但你从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苦功、阅历、沧桑、奋斗等等,努力把经典体系延伸,而产生新的思想。在产生新的思想基础上希望再努力,再奋斗。

  杨光宇(杭州师范学院现代美术馆馆长):吴先生有着很传奇坎坷的经历,这种经历是一种积累,是一种财富。没有这种经历,就很难画出今天这样的好画。在台州地区,据我所知,像吴立民先生这样有丰富经历的,还有其他几位著名艺术家,都有着丰富的经历。这种经历,滋养了他们。

  今天看了吴先生的作品,非常打动我。尤其是他的小品人物,用笔非常简练,线条很有金石味道,很讲究笔墨的传承。他表现了一段曾经或是即将逝去的生活。这种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所以,这种生活需要我们艺术家把它纪录下来。还有就是他的指墨,把握得非常好。中国画很强调传承,我想学院派也好,草根派也好。中国画是中国人画的,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民族的传统文化,笔墨就是我们的血液,离开了血液搞任何东西都会一事无成,他的中国画,包括人物山水画,都表现了一种民族的精神。

  张所照(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作为一位来自民间的国画家,吴立民先生在2007年新年伊始,率先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办起了自己的个展,对此,或许有人会说他是在“关公面前舞大刀”、“饭店面前摆粥摊”——然而,吴先生办的这个画展却是一个令人观之眼睛发亮的画展,效果不同凡响。

  吴先生的中国画,包括人、山、花在内,有大幅的,有小品的,有指墨的,一应齐全,并皆为写意之作,比较全面地展示出他的绘画功底和创作激情。我是首次与其画作谋面,除了感到新鲜之外,更为其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不带八股气的盎然画意所打动。我的看法与大家一致,认为他的画值得加以品评。为此,我也深感我们浙江的确是个美术大省,像吴先生这样的藏龙卧虎者确实大有人在,他们彰显艺术天赋,又全凭自学成材,这样的画家时不时就会有出现,而吴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就画论画,他的不少作品几乎都有看头,但最能反映他自己面目的作品是什么?哪几幅是吴先生的“代表作”?现在似乎还不太明确。不过,我相信吴先生从台州到杭州来发展之后,通过扩大同画友的交流和不断切磋,会梳理出一条更宜于发挥自身优势的路子。他要立足画坛,再上一个台阶,并产生为人称道的影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参观吴先生这一创下了中国美院美术馆2007年画展“开门”纪录的画展,颇让我为台州地区人才济济的势头所感动。谨此,我要向奋发有为的吴先生和台州人致敬!

  潘嘉来(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画库》主编):中国画很容易落入程式化的陷阱,毕竟已经有千余年的积累,陈习了很多的规定动作和套路。这一点与自由体操很相似,其实自由体操是很不自由的,特别是在练习的时候。我们经常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两样东西很可能会成为后来者的包袱,因为它留给后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越来越狭小,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大师的年代。这也是中国画、中国书法、京剧、昆曲、古琴等国粹的当下困境。

  我个人以为吴立民老师的画好就好在没有条条框框,他画得很自由、很有激情,他的绘画冲动直接来自生活本身,这当然与他较为特殊的生活与习画经历有关。如果能坚持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再坚持5年,10年,或者15年,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陈明钊(国画家、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会员):我觉得他的画有两点比较可贵。第一点就是真情。他的作品有对自然山水的感情,对社会现象的感情,而且流露得很自然,不造作。看了他的画,感觉到他的心很直,把自己的心情全部坦露给你。这是很可贵的,是值得提倡的。没有感情不要去画。第二个就是他对笔墨的探索,精神可嘉。开始画得有点野,但是野而有度。他是在中国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对笔墨的独特理解,在中国传统笔墨里求自己的个性。他有强烈的探索精神,但不是“野路子”,这是非常可贵的。他向许多大师学习,同时也不乏自己的个性。刚才说的那幅指墨画,就是他个性的体现。还有小品人物画,虽然有些线条上看似有漫画的趣味,但不是漫画,而用传统笔墨,是中国画。他不会在人家的笔墨技巧上迷失自己,他在坚持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跟他自己的笔墨结合起来,将来是不得了的,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王平(博士、《美术报》副总编):我对吴老师的认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对我们来讲,他是个长者,但接触中,觉得他的思想很年轻,并没有感到他是一个68岁的长者了,他身上有一种年轻人的活力。吴老师有着非常多样的人生经历。这种人生经历,对我们年轻人来说,确实是很难想象的。作为我自己来说,我觉得从他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他非常勤奋。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台州,后来移居到杭州,每次与他相见,都能看到一批新的作品。到我的办公室,让我敲他的网站,都能看到很好新的画,这让我们很佩服。再就是他的绘画风格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很“野”。人有豪气,画中也有。有很纯朴的东西,这个野不是“野路子”的“野”,而是一股“豪气”。这是可贵的地方。因为“野”往往是一种很朴实的东西,而且给人一种新鲜感。因为在杭州这个地方,西湖的柔波比较多。但台州这个地方的人自古都很“硬气”,从他身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这种硬气,就有“野”的感觉。再就是吴老师特别能画,不管谁的东西,拿来他都能画得出来。人物、山水、花鸟多融。我觉得,作为画家能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有一个值得发挥的东西,就是指墨画。在他的作品中,我觉得值得发挥的是指墨画。用指画做巨幅的人不是很多,用指墨来画山水的就更少了。潘老的指墨画带点山水,但吴老师主要以画山水为主,他能够将指墨融入到山水画中,而且有丰富的层次性,画的线条也很有力度,柔中见刚,有豪放的东西在里面,这个很难得,也很可贵。今天是2007年的第一天,我相信这个展览是吴先生的一个真正的开始。以前画国画的一些大家也都是衰年变法,也都是从这个年纪才真正开始的。黄宾虹的艺术也是70来岁才真正开始。所以我觉得你,以前有那么多人生的铺垫,现又到杭州,有这么多艺术界的朋友能够交流,能够帮助你对以前的观点、以前的艺术作一个修正、提升,希望从新的一年开始,也是吴先生真正艺术道路的开始。

  陈虹(台州书画院院长):看吴老师的画是在这之前,在我们台州书画院的一次预展,那次展出了200多幅画,是拿来挂满就算了。今天上午看了展览,觉得指墨画作品比较少,在台州有二三十幅,都是山水,吴先生在指墨画上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我是非常同意这个观点的。

  王淼(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我从小认识吴先生,吴先生第一是热爱生活。他从来都是乐观派,到哪里朋友都很多;第二是专注专业。业余搞画的,半途而废的很多,他这么多年能够坚持下来,不容易;第三是勇于创新探索;第四是情感很丰富。吴先生还会谱曲,弹钢琴,也非常喜欢诗歌文学。内心世界的丰富,重精神,是他艺术有这种境界的一个重要条件。

  蒋梦桦(《钱江晚报》资深记者):关于吴立民作品的三点想法:一、吴立民的经历告诉我们,原来梦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从2005年开始,中国大地上关于草根英雄的故事就风起云涌。且不说那些个的“某某感动”人物,单单从文艺圈那不停歇的选秀来看,唱响全国的“超级女声”、“好男儿”、“梦想中国”等等,无不在诉说着一个个从“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当然,电视节目也告诉大家:这些青涩的女孩儿,是通过怎样的努力,花费多少辛酸和泪水,才一步步登上塔顶的。只是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从未把镜头对准绘画这个圈子。而吴立民的个人成长经历——怎样因为成分问题,从台州临海来到杭州,又怎样被迫离开杭州,最后花费45年时间圆梦中国美院的故事——其实也就是绘画版的“梦想中国”,是一个普通平民实现梦想的故事。

  二、 吴立民办画展,应该说是一种成功。但成功往往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这几年在经济大潮下,有些艺术家已经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但如果仔细想想当年鲁迅、丰子恺等艺术家的成就,恐怕都不仅仅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或者是画画得好,还因为他们有着比一般艺术家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而对于吴立民来说,他画画成功了,那么他就有责任告诉后辈:成功的路不只一条——不一定非要在中国美院、中央美院门口通宵排队报考,不一定要每年花费上万元甚至是负债到美院就读。吴立民可以办学、可以著书,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把经验传承下去,这就是责任。

  三、 说一点点对于吴立民先生作品的看法,我觉得吴先生的作品风格应该更强烈一点——有这么曲折的经历,为什么在作品中不大看得出来?当今社会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从事绘画的人又这么多,竞争这么激烈,作品应该第一眼就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这样才能叫人记住。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好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很强烈的,一看就让人知道:这是梵高的,那是八大的。艺术家就是把心灵的感受在纸上表现出来嘛。苦就是苦,甜就是甜,明明当下社会中大家都很浮躁,如果非要故作姿态画很安静的山水,这样的山水一定是不好的。所以吴立民既然有这么丰富的经历,就应该在作品中有所表现,让人感受到你的个人印记。你的笔法别人可以学可以超过你,但你的经历、感受、思绪,别人是无法复制的。

  刘祖鹏(湖州美协主席、原湖州画院院长):在这里谈一下看画展的感受。这几幅小品人物画画出了对生活的感悟。刚进入社会的人是画不出的,你把人生的感悟简练地画出来了,很传神,所以感动大家。像丰子恺,他的技法没有很高的高度,但他人物的传神表达了出来,就成为诗情画。再就是山水当中,怎么把你生活的感悟用笔墨表达了出来,像画人物的小品那样去感悟自然,把感悟用指墨,用这种笔墨的语言去画你感受到的生活,这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王源(现代集团艺术总监):听了这么多专家的话,我有一个感悟。就是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拿物流做比喻。美院就是铁路,在轨道上很稳健地往前开;大量的画家,也都靠了什么美协、画院,像是一条公路;而吴先生也想上铁路,也想过上公路,但被挤到了水路,在水里面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水里游是最苦的。但我们中国人对水的感情又是最深的。我们会说母亲河,不会说母亲路。今天我看了展览,用一句话就很能概括,那就是“弃舟登岸”。今天来这里办画展某种角度还是希望能得到专业界和公众的认可。当你“上岸”以后,也要逐步对你过去的创作历程进行一个总结和审视。这段路是非常难走的。因为不能轻易达到这个境界,也有很多特殊的因素在里面,希望吴老师能够达到巅峰,在以后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吴彬(画家吴立民之子):我觉得,称我父亲为草根画家、平民画家,还不如称他为“水路”画家。实际上,他是一个无路可走,靠了自己天性的引领而硬走出一条路的人。说他“草根”、“平民”,他的“右派”兄长徐成淼就不服气,他说,咱们年轻时可都是很精英、很先锋的。所以,硬要给名称,还是“水路画家”比较合适。父亲很小时候就离开了爷爷、奶奶,可以说,他基本是凭着自己的天性,从小到大生活了68年。期间,不管生活境遇如何变化,这种天性我想没有变。从我懂事开始,没有见到他做过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他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从不担心由此给他带来什么麻烦。他很不愿自己被束缚,虽然一生坎坷,但一生自由。他从不抱怨环境,每做一件事,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无论做农民、做油漆雕花、做水利,都是那个行当里的“一把好手”。退休以后,一度整天打麻将,也很投入。直到美国发生“9·11”的那一天,他的大腿被汽车撞断,在家一年,从此开始走火入魔般疯狂画画。画画是他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始。也许这种生活方式在他心底里埋藏得太久,所以能像火山般爆发,每天都以非常紧迫的心情画画。“鱼相忘乎江湖,画人相忘乎画”。我代表全家衷心希望父亲在画中能真正放松下来,真正达到忘我境界,真正实现自己的大自由。祝父亲健康长寿!

  方也(策展人、杭州方丹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

  做这次画展的策展,完全是一种偶然。

  去年11月经一位朋友介绍,受吴立民先生之邀去台州书画院参观吴先生在家乡的画展。起初因为对吴先生不甚了解,且名不见经传,就抱着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画。但到了现场让我大吃一惊,上下两楼满满的二百多幅作品,山水、人物、花鸟、指墨无所不涉,且深深为吴先生画中的气势所折服,被震撼。我觉得吴先生完全是用心灵在作画,他虽然受尽磨难,人生坎坷,但痴情不改,诗情仍在,他始终是用一种诗人的眼光在看待生活和自然,有一种激情和气势在画中,这是一种除了用笔墨才能表达的精神和气概。大自然千变万化,人间世象千姿百态,在吴先生笔下,熠熠生辉,栩栩如生。一点一画一笔一墨,无不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吴先生对家乡的山水尤为深爱,准备花半年时间,画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创作《台州百景图》,我期待着他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再次把他的精彩之作通过展览呈献大家。

  (根据录音记录整理,以发言先后为序) 记录整理:董绪文 侯俪

  吴立民信箱:wlmxinxiang@126.com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