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0版:视点
3  4  
PDF 版
· 用什么感动读者
草根春联名家写
· 消息树(7则)
· 南京印社成立20周年庆典筹备工作进入“倒计时”
· 浙江省女书协召开三届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用什么感动读者
草根春联名家写

  据《钱江晚报》消息 记者 张瑜 西子湖畔,孤山之巅,淡淡的墨香氤氲在冬日清冷的空气中,别有一番雅致的情趣。1月15日下午,应本报之邀,著名书画家王冬龄、何水法、骆恒光、杨西湖、陈必武、赵雁君齐聚西泠印社题襟馆,挥毫泼墨,为本报读者撰写春联。

  除了1月15日亲临现场的这6位书法名家外,著名书法家刘江和祝遂之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到现场,已经提前把春联写好了。

  这次书画家们撰写的春联,都是之前本报网络版向众多读者公开征集,并经过楹联专家评选出来的佳作。书画家们写成墨宝后,本报将把这些作品印制成春联,在春节前夕送到读者家中,作为本报送给读者的一份新春贺礼。

  听说这些作品将来是要送到读者家中的,几位书画家都是精益求精,稍稍有点不满意就把纸揉了重写,一副春联常常要写好几遍才获通过。

  赵雁君第一个上阵。“寒尽桃花红万朵,春归柳叶翠千条”,他挑了一副比较诗意的春联。尺寸没算好,前两个字写得太大了,重写;抹去多余墨汁时不小心在边上蹭到了一点,重写;某个字自己觉得不够满意,重写……虽然赶着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但赵雁君并没有因此而敷衍了事,草草完成,而是一遍又一遍地一直写到自己满意为止,方才匆匆离去。

  “休闲世界千分美,优雅钱塘万种情”,骆恒光从备选春联中挑中了这一副。在书写了好几遍之后,他挑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两副,左看右看拿不定主意哪副更好,于是叫来了王冬龄和杨西湖帮他一起挑。三个人对着两副对联仔细端详,还不时地互相商讨着。“这是印出去要送给广大读者的,可不能随便对付。”骆恒光很认真地对记者说。

  “能看见我的作品被印成春联送进千家万户,这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搁下毛笔,王冬龄对记者说,楹联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书法的独特形式,名胜古迹如果少了楹联,就缺少了品位。而春节期间贴春联,作为中国的传统习俗,至今在农村依然很盛行,很多人会把请一副春联回家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能把这种祝福通过书法家的笔墨送进千家万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004年本报也曾邀请书法家撰写春联送给读者,那一次骆恒光也参加了。让他感到开心的是,“前不久我到朋友家去,看见他们家门上还贴着2004年钱报赠送的春联呢,可见老百姓对春联还是蛮喜欢的。”骆恒光说,正因为这样,他在书写过程中格外认真。

  何水法的画有名大家都知道,其实他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早年师从沙孟海的他曾经在书法上下过不少功夫。这次钱报邀请书法家给读者写春联,何水法知道后,二话没说就来了。“其实我今天还有两个活动,但都被我推掉了。我和钱报是20年的感情了,钱报的活动我再忙也要来的。”

  陈必武觉得,过年贴春联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习俗,报社组织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和读者的互动,又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非常有意义。

  杨西湖和骆恒光一样,也是“梅开二度”了,2004年就曾为本报读者撰写过春联。杨西湖说,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了,文化品位也高了,不满足于贴一般的春联,更希望能和书法艺术结合起来。钱报组织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也为书法家亲近群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蛮有意义的,希望多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

  因为健康的原因,刘江没有到现场写书法,不过,他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为本报撰写楹联。上周五,当记者如约来到刘江家里时,这位和善的老先生先抱歉地解释了一通他不能去现场的原因:“2003年后,身体一直比较虚弱,医生嘱咐我不能太过劳累,现在我基本上连家门都不出,话也尽量少说。”刘江说,生了那场病之后,他几乎已经谢绝了任何提写书法的请求,“不过,钱江晚报要给读者送春联,我无论如何应该尽这份力。”

  “我想借自己的书法祝福广大读者过一个和谐的新年。”因为公务缠身没能来到1月15日现场的祝遂之,希望借本报向广大读者送去新年的祝福。祝遂之说,能为大家写春联,这是他的荣幸,也是书法的荣幸,这种传统艺术只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生命力才长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