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3版:美育
3  4  
PDF 版
· 新课程理念下的“华而不实”
· 高考把握色彩三要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华而不实”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姚艳
  “课改”无疑是新世纪教育界乃至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课改”的春风吹遍大地,新课程理念也已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广大教师都在积极地实施课改,在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的革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在课堂鲜有“满堂灌”的现象,但是透过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笔者却发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现实。

  一、课堂提问——忌“空泛而不精练”

  “有疑方思”。教师精心“设疑”,把知识转化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问题”本身所包含的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若教师还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学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现在教师们已普遍具有“问题意识”,只是在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

  1、教师问得“泛而不精”,学生答得“有口无心”。

  教师在备课时就“设疑的契机”,即在何处,何时设疑,要达成什么教学目标,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而是来个“满堂问”,问题肤浅程度如“蜻蜓点水”。笔者认为设问应不求“多”,但求“妙”,求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然也并非所有问题都要有深度,有些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对于这一层次的一些问题,教师若是只叫学生站起来对着书本读一读便OK,表面上学生已通过自习掌握了知识,而实际上你若让他合上书本再把刚才所说内容复述一遍,他可能什么也说不出。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经过大脑“加工”,只是在文字下面加了一条横线,再借嘴巴复读一遍。这犹如食物没有经过咀嚼、消化而只是“穿肠过”一样,真正被吸收的营养却很少。如何促进学生真正地去自习思考呢?这需要给他们一点压力,让他们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思维,主动地去思考、理解、记忆。笔者是这样达成这一目标的,要求被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必须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

  当然,这种学习方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把握问题中的关键字及词汇。刚开始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漏洞百出,但这比“借个嘴巴读读的效果要好上百倍。”教师在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修补,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的过程。例如,在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现代绘画艺术时,学生回答说:“现代绘画艺术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脱离物象固有色的束缚,运用色彩自身的视觉美感和结构规律,大胆进行组织与搭配,更多地运用色相对比替代明暗对比来表现形体与空间进一步提高整体色彩搭配的纯度。”学生忽略了现代艺术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作品充分表现出艺术家强烈的特殊情感与艺术个性,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抽象性和幻想性,形成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教师提问只是“摆设”,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

  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在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并没有很好地去倾听,还没等学生回答完就自顾看板书了,也不做任何评价就说“请坐”,然后自己去总结。启发或纠正性的点评应该是提问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教师更应该加以表扬鼓励。再者,就是教师在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即让学生起来回答,从而造成“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这样做只是把“提问”作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实际上还是“我讲你听”,依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

  3、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回答。

  教师以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与传统教学相比已是一大飞跃。但教师若能再积极鼓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勇敢地提出问题,则与前者相比又发生了质的飞跃,因为这正是“创新”的开始。但是笔者所听过的所有课中很少发现有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

  众所周知,所有的发现与创新莫不是从发现与提出新问题开始的。但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或提出对现有知识具有批判性的问题却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作为教师应努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赞扬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哪怕问题是错误的,我们都要赞扬他们的精神,而不是嘲讽他们的幼稚,因为任何不恰当的评价都可能会扼杀“创新的幼芽”。

  二、媒体使用——忌“变辅助为替代”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由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变成了“飞机加导弹”,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全新革命,其优点毋庸置疑。但这又易使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即无多媒体不开课,且教学过程变成了只是从头到尾点击鼠标,一切都是预设好的,这又谈何创新?且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杀鸡用牛刀”实属多余。

  我听了一位教师的一节课,课题是《美化生活的装饰布》,多媒体课件上出现了布是怎样发明制作的大量图片,使学生看了感到茫然,不知道本课究竟要学什么内容。等到明白才觉得多此一举。一句两句可以概括说明的问题何以浪费时间。笔者认为屏幕上打出的文字要少而精,图片也要为绘画的主题服务,对本课的内容有帮助才能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

  2、“无关信息”扰乱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为了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经常伴随文字、图片的出现添加一些刺耳的声音,这些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重点信息”没有重点关注。

  我听过一位教师上的一节《民间艺术——剪纸》一课,在多媒体课件他对制作剪纸这一过程竟短暂地一闪而过。教师在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剪纸的步骤,很直观,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制作过程一步步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消化剪纸的制作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等许多优点,但重在恰当。尤其是美术学科,教师的当堂演示在美术课堂上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当堂演示还是应该占主体地位的,它跟学生的距离最近,学生最容易接受。另外,对网上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拿来就用”。

  4、分组讨论——忌“为合作讨论”。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目前也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时尚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分组讨论”这种方式来体现。但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大多数课堂都是流于形式,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其实效果极差。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问题简单,根本无须讨论;(2)讨论时间太短,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3)代表发言,不具代表性;(4)学生趁机自由玩耍,使得整个过程显得比较散乱。

  笔者认为采用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并非“万金油”,要讨论的问题须值得讨论;既已讨论就须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不能小组代表发言就完事。其次,不能把合作学习等同于讨论。例如,在《一版多色版画》一课中,将全班同学分组制作,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总之,一切都不能流于形式。

  这次课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积极地实施课改也是我们这些身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的责无旁贷的职责,但要使这次改革真正取得成功,需要每位教师“用心”去深思、去钻研、去探索,这样才能使课改真正地“开花结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