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石先生于1953年生于洪泽湖畔,早年学艺于扬州,后转学金陵。在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工作、创作十余年,在以中国画为主的诸方面艺术上都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他不仅聪明,而且刻苦。他对传统文化所下的功大,要比一般同年龄段的画家深入得多。他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及古典文学,画法曾师扬州名家王板哉,后追溯文同、八大、石涛、“扬州八怪”,又从现代潘大寿、李苦禅诸家汲取营养。常于大自然中充实感受,陶冶情操,于是艺事大进。他长于写意花鸟,尤擅墨竹,人称“江南一竹”。书法研临石鼓文、二王诸碑帖,游于篆隶行草之间。印宗秦汉,方寸之间天地宽。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促成尹石于画竹领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尹石画竹,特色有三:
其一,品位高雅,内涵丰富。
墨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时代的《宣和画谱》,将绘画门类分为十三科,其中“墨竹”即已单独成科,而与广义的“花鸟”相并列。当时以文人画的倡导者文同、苏轼对墨竹画的贡献最为显著。竹作为人格精神的某种象征,具有极其丰富的审美内蕴,尹石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竹挺拔向上,富有朝气蓬勃的凌云气象;竹傲骨逆风,散发不畏强暴敢于搏斗的精神;竹虚心劲节,又有谦虚自律的美德……于是,文人墨客多爱惜竹咏志,抒写性灵,大则颂中华民族之精神气节,小则吟个人情怀之喜怒哀乐。
尹石先生寓居于南京虎踞关上,常漫步于清凉山竹林之间,视竹为友,对竹的形色、情状、聚散、老稚等做细致的观察,对竹在养夏秋冬和风晴雨雪中的不同状态做深入探求,自然胸有成竹,呼之即出。他又常去其他竹山竹海竹乡漫游写生,神与物游,方能万汇于心,有感而发,振笔挥写。无论枝繁叶茂、疏影横斜,均可达意抒情,吞吐高雅气息,令人生正气而远烦躁,近君子而远小人。
其二,书法入画,笔墨逸畅。
写意墨竹尤其讲究以书法笔意入画,方能显出东方艺术审美特质。元人赵孟頫云:“写竹还须八法通。”尹石先生与此颇有领悟,故其写竹竿用石鼓文之笔法,遒劲圆健:写竹枝用草书之笔法,运笔疾速而有力度:写竹叶用行楷兼隶法出之,灵活多变、浓淡交错、层次分明。加之讲究布局的虚实、疏密、穿插、正侧等的变化统一,使画面多有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美感,同时也具备耐人品读的艺术性。
尹石先生画竹艺术语言的特色使他赢得专家和群众的共同喜爱。《起舞弄清影》迎风取势,笔墨潇洒飘逸,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风中摇曳之美:《天地之悠悠》飞白斑驳,朦胧迷离,令人起雪凝大地之思而究其笔墨之去来。这两件作品是局部取景剪裁而成,也是传统中用得最多的手法。此外,尹石先生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绘制了一些较为“全景式”的构图,如《平野随天去,溪流山中来》绘写江西婺源所见竹山印象;《天暮凉意浓》绘写皖南写生所感。此类构图画法也随之有变,不强调一枝一叶的具体形态,而重在整体气势的表现,有的甚至将竹海与山水相结合,更显出大自然的生机活力。
其三,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中国写意画与诗境的完美结合又是一个独特创造。画是造型艺术,诗是语言艺术;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画面形象是有限的,诗的境界可以是无限的。二者配合得当,确实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更加发人遐想,而且增添了许多审美情趣。尹石先生才学是多方面的,于诗书画印皆有建树。写意花鸟画题材涉紫藤、海棠、鹰、鱼、虫等,笔墨功夫深厚,扬徐(熙)野逸,兼黄荃富贵之妙。尹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