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视点
3  4  
PDF 版
· 展事回顾
· 京城掀起“浙江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京城掀起“浙江潮”
■本报记者 韩洪刚
  采访时间:2007年1月18日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

  记者:许院长,去年浙江省十多位艺术家接踵在中国美术馆以个展的方式举办作品展,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纵观这些展览有何特点?

  许江:中国美术馆向来对展出的艺术家特别是在其中厅办展览,有严格的要求,既要看艺术成就,还有年龄限制,浙江艺术家能够在中国美术馆展示自己的艺术成就,这首先要感谢中国美术馆对浙江艺术家的关注和支持,并且大部分都进入了中厅。2006年,浙江画家比较密集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形成了一种现象。纵观这些个展似乎并没有关联,但他们却形成了统一的面貌。

  首先,展览的面貌全。浙江画家都是带着毕生的艺术积累到中国美术馆展示自己艺术成就的。许多浙江艺术家把到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作为自己的艺术生涯或创作阶段总结。这些展览包括了浙江各个艺术领域发展现状的活动——国画、油画、版画、书法、摄影艺术等各个艺术表现形式,涵盖的艺术形式范围广泛。从年龄上看,各个年龄阶段都有,老一辈的有莫朴、赵延年、陈天龙等,中青年的有梁平波、何水法、我、赵雁君、井士剑等。从花鸟、山水到人物,从传统的书法、篆刻到风格鲜明的画风,从版画到摄影都有包括,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浙江艺术的面貌。

  其次,大体量与“诗化”倾向。浙江画家的作品有诗性的品质,这种诗性是浙江艺术的传统,从浙江画家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全山石的艺术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诗性的传统,这种诗性的存在决定浙江画家的作品很适合用个展的形式来展现。并且很多作品体量很大,梁平波的长卷长达数十米,我和井士剑作品的体量都很大,这种大体量形成了一种声势,展现了浙江美术反映生活但不照搬生活,表现时代但不迎合时风,重视开拓但不盲目猎奇和恶搞。浙江美术的“诗化”倾向,体现了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浙江艺术家对“诗化”关系的思考,凸现了浙江精神。

  最后,这批艺术家有相当一部分是“双肩挑”的艺术家。梁平波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潘公凯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赵雁君是浙江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自1949年后刘开渠、潘天寿、莫朴、肖峰、潘公凯到我共6任院长中,其中4任在过去的两年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这种现象体现了一个艺术学府的文化传承的力量,呈现出地域的独特的文化气息。

  记者:促成这种“浙江现象”的成因是什么?

  许江:首先,浙江美术界文化底蕴深厚,有多年的积累,厚积薄发,中国美术学院才俊代出。浙江美术创作力量雄厚,在全国一直走在前列。在历届的全国美展中成绩突出,“名家晋京展”也是从浙江首先发起的,“中国重大历史题材工程”浙江有16幅入围……所有这些都体现浙江艺术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接续文化的脉络,共同塑造了生机勃勃的浙江文化艺术事业,创造浙江美术创作的当代高峰。

  其次,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社会关注文化建设,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浙江省省委有关领导都看了展览,整个社会都很关心支持。自2005年浙江省提出文化大省建设,鼓励艺术家创作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和鲜明时代特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美术作品,提出“精品工程”,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第三,浙江美术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如莫朴的展览策划好多年,去年9月在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梁平波的作品展在两年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他工作繁忙,到去年才举办;我更是为自己的个展准备数年之久。

  这些展览将艺术家个人的发展比较清晰地展示出来,将个人的足迹和画风梳理清楚,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作品本身,更看到作品背后的人的精神成长,以及这种成长与时代的关系。如我们从2005年肖峰、宋韧的艺术展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抗日“红小鬼”如何成长为艺术家,这是时代的缩影,是一代人的缩影,带着感人的时代气息。赵延年的版画展,可看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现状,看到各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面貌,同时这些作品又是浙江版画发展独特的历史。

  我的展览名为“远望——许江绘画展”,我这一代人经过“文革”的磨练,经过“文革”后高等教育的复归,有一种拯救的意识,从负笈远行,寻求真理,到从全球化与传统的夹缝中走来,多年的求索,我感觉自己的绘画历程是远游者的回归,这虽是我个人的特殊个案,但折射出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足迹。其他艺术家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脉络和诗性的传统。

  第四,布展别具匠意,出版物设计精良,相关学术活动充实。如我的展场中设计了一个剧场,令人耳目一新。与画展配套的出版物编辑设计考究,在出版物如云的时代,浙江艺术家的这批出版物达到了整体上的高水平。在艺术家个展期间几乎都设置研讨会、学术讲座等相关的学术活动,这样从展览作品到布展空间、出版物与学术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记者:2006年美术界的这一“浙江现象”给今后的美术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许江:一,艺术家内部要重视学术建设,要善于思想,坚持会通,坚持贴近生活,尤其注重积累,注重艺术评论和研究上的积累,主动积极准备到中国美术馆办展。

  二、社会各界要更加关心支持美术事业的发展,文化大省的建设。不仅在经费上,在宣传、出版等方面,都应给以大力支持。

  三、文化界、批评界要重视并关注美术创作。好的发展要有好的理论指导,批评既给美术创作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艺术如何处理好传统与时尚潮流的关系,发挥艺术创作的公共责任,这需要文艺批评的引导。当下文化游戏倾向严重,美术如何坚持文化传统,坚守人文关怀,坚持品质追求,这需要文化艺术各界团结起来,共同关心,共同扶持,才能打造当代文化的高点。

  四、今天的美术既要重视学术建设又要注重推广和营销的作用。一个健康的艺术市场对艺术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文化建设不能忽视营销的作用。浙江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只有较好地发挥艺术名家的营销作用,促进艺术市场健康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术推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