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2006年可谓是江苏美术的丰收年,各方面反映都不错。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去年你们是用怎样的思路去发展美术事业的?
高云:2006年是江苏“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施行的第一年,也是整个“十一五”打基础的年份,非常关键。我们在去年初就确立了“一抓立项,二抓影响”的战略方向。之所以这样的工作思路,是因为立项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立项,“十一五”美术工作就没有基本条件,更谈不上发展了。谈影响是针对公众而言的,政府既然花了钱,就应该花出效益和效应,让公众享受最好的文化服务。所谓公益性,就是要让公众受益。
朱同:立项情况如何?
高云:大获丰收。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规划的“江苏美术名家工程”、“江苏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傅抱石奖中国画双年展”、“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以及投入资金扶持在宁的书画拍卖业等5个项目,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列入了“江苏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
朱同:我们注意到,省文化厅通过主办、联办等形式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美术活动,合作范围非常广泛,公众参与度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请您谈谈相关的情况好吗?
高云:2006年,我们通过高频率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彰显文化工作的影响和活力。我统计了一下,去年省文化厅主办和联合主办了42个画展,平均每月3.5个展览,与上一年(26个)比,增幅达61.35%。一系列美术活动,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公众的关注,提高了人们对江苏美术的再认识,扩大了江苏美术在全国乃至更广范围的影响。美术界对2006年省文化厅美术工作的评价有12个字:“辐射面广,影响面大,活动量多。”同时,江苏美术界比以往更加和谐,江苏画家比以往更加信奉“凭作品说话”,省文化厅在江苏美术界的影响也比以往更为提高。2006年,全省美术工作在6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合作面扩大。从全国层面,实现了与中国美协、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的合作。在省级层面,与省委宣传部、统战部、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省人事厅以及省文联、省科协进行了合作。此外,还与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常熟县等市县政府;与南艺、南师大、南大等高校;与南京、苏州、徐州、扬州等地文化局进行了合作。随着合作面的扩大,文化工作的影响也在同步扩大。
二、进京展览增多。2006年有“孙晓云书法展”、“吴为山雕塑展”、“赵文元画展”、“章农画展”、“秦宣夫画展”、“傅二石画展”6个展览进京展出,比上年增幅100%。在全国各省市中仅次于浙江省,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很好很大的反响。
三、纪念活动形成高峰。今年的纪念活动是几年来最多的一年。共为刘海粟、陈之佛、秦宣夫、吕凤子4位大家级画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四、全省性活动有序展开。举办全省性活动是凸现影响最为有效的办法,2006年省文化厅着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召开了全省美术工作会议、举办了全省画院院长作品展、举办了全省工笔画作品展览和评奖、召开了江苏美术工作座谈会。四项活动形成全省联动,拓展了影响。
五、对外交流展有起色。2006年举办了一个引进展一个输出展。引进了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藏画展;输出了江苏现代水墨画赴意大利展览。
六、当代画家办展势头强劲。推出当代名家是文化部门社会的和历史的责任。在去年的42个展览中,有32个属于这样的性质。主要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赵文元画展”、“范保文画展”、“吴为山雕塑展”、“孙晓云书法展”、“傅二石画展”、“沈启鹏画展”、“张文俊画展”、“‘三州’中国画联展”、“萧平等20人中国画联展”等。此外,省文化厅还召开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草图审稿会、江东门雕塑稿评审会,以及数十场研讨会和座谈会。
朱同:省国画院去年面向全国招聘画家,外界将其誉为艺术单位用人制度的一次创新与革命,您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高云:我们的文化事业单位正面临着转型,其核心在于“养人”还是“养事业”。这个问题是全国文化单位的共性问题,也是全国各文化主管部门关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只不过早走了一步,为今后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探探路子。向全国招聘画家是用人制度改革的尝试。改变过去遴选画家的办法,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擂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大树移植”。从根本讲,是为了多出优秀作品,建构人才高地,重铸“江苏省国画院”这块“金字招牌”的辉煌。
从招聘结果来看,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5位新晋国画院的画家实力较强,社会反响也很好。
朱同:2006年,我们的美术工作有什么缺憾吗?
高云:当然有。其中最大的是由于资金下达比较晚,没有能组织起有更大影响的美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