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视点
3  4  
PDF 版
· 《美术报》全国
零售网点一览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专题报道
· 时代的强音
· 剪刀与家长
· 中国书画院代表团
第二次赴台交流
· 福建举办迄今规模
最大的闽台书画展
· “无名”在广州出了大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时代的强音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纪实

■中国美术学院研创处 蒋跃
  1月13日,在中国美术学院专家楼会议室举行了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送京前最后一次观摩会。会议由许江院长主持,各创作项目主创人员共40余人参加。与会人员相互诚恳交流,提出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创作态度极其严肃,许多作品的稿子,一改再改。

  作为创作实力雄厚的中国美术学院,在历史画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和学术脉络。老一代艺术家如刘开渠、萧传玖、莫朴、肖峰、王德威、全山石、蔡亮等都曾参加建国之后的历次国家重大历史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历史画创作人才。在教学方面,油画系还专门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新历史画创作工作室”,以推动当代历史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学院的绘画教学和创作无论是在刻画人物的深度上,还是对大场景大题材的把握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大批具有文化使命感、经由院校严格训练而具有较强造型能力和较深创作功力的中青年画家,已具备了驾驭和胜任大型主题性历史题材创作的实力。

  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获知国家启动的这项工程后,在第一时间的去年初,就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作了工作部署,并明确由研究创作处具体实施该项工作。他认为这是一项美术修史行为,号召大家抓住机遇,积极参加这项国字号工程,并在作品中充分体现我院教师们对历史的理解、凝视和创作实力。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班子的指导下,由研创处具体操作,进行层层动员,多次组织会议,前后大型的论证、作品观摩和理论家联席会议就有5次之多。

  2005年底,各创作骨干自报选题,学院专门组织专家对部分创意、构想进行初步审定,提出修改意见。并对参加人员的构成做出调整建议,为创作工程做好一系列的学术和结构准备。对作品题材认真筛选,在计划中,强调了精心选取发生在江、浙地域重大历史事件题材和历史人物为创作内容。对每件草图从题材、史料、构图、形式等各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操作方法上,此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申报和组织,中国美院采取“捆绑式”的创作方式,集中力量、强强联合,“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期间,学院与文化部艺术司多次沟通和联络,明确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法。就申报题材的选择、小稿、遴选方法、作品数量等问题作出了说明,将文化部的文件精神及时传递给各相关系部。许江院长亲自组织相关人员对历史题材的创作主题、内容、形式一次次进行论证,指导作品的创作、修改、加工和提高,以及开展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评论等工作,尤其是组织对作品的评估和审定。积极支持国画系、油画系的相关人员赴京参加创作工程的研讨会。同时,给作者留足创作时间,并在财务、空间和时间上给作者提供最大的支持。经过几次专家审核、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确定12件为院重点推荐作品。2006年7月中旬共有30件作品选送至北京。在评审中,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美术学院在全国所有候选作品中水平较高,优势明显。8月中旬,经国家文化部有关专家的严格评审,初选名单揭晓,我院许江、刘健、杨奇瑞等老师的16件作品初选入围,其中油画11件、国画4件、雕塑1件。作品入选数名列前茅。这些成果是画家集体智慧、修养、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再次印证,当然也与学院的积极响应和严谨的组织、得力的措施密不可分。

  学院没有满足这样的初选成绩。2006年12月7日又组织了创作初稿(草图)观摩审议会。在所有作者在积极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基础上,对原初稿进行再次创作,为迎接2007年初“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委员会的正式评议作准备。    

  从世界艺术史和西方重要博物馆的陈列来看,表现各民族历史的大型历史画、宗教画,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克里姆林宫等都珍藏着由教会和宫廷支持、资助的大型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这些具有震撼力的大型的美术作品,在张扬其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这次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所要的作品不仅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能够代表我国当代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能够表现特定时代之下特定的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气质。也即是能代表时代的最强音,并能经受住时间和群众的最终检验,成为传世之作。

  中国期待这样的传世之作,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们正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