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互动
3  4  
PDF 版
· 武威文庙
桂籍殿匾牌览胜
· 盘艺收藏乐在其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武威文庙
桂籍殿匾牌览胜

■吴峰天
  匾牌,又称匾额。是集书写、雕刻、彩绘为一体,并适合在名山胜景、殿堂楼阁、庭院门亭悬挂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字独有的表现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汇集了一大批以书法、美术和思想内涵为一体的艺术佳作。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构成了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而代代相传。它的艺术雏形最早可追溯到汉唐时期,而盛行于明清。甘肃武威,丝路重镇,五郡咽喉,五凉古都,西夏辅郡,历史悠久。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东南隅,座北向南。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年至1439年),占地面积约25000多平方米。而文庙桂籍殿前廊檐下集中悬挂着自上起清康熙34年(1695),下迄1939年期间,不同时代的44块匾牌,300多年来保存完好,其数量多而悬挂集中,堪称武威文庙一绝。

  这些匾牌,尽是文章能手、书法大家、绘画巧匠、雕刻名家匠心独运的杰作。其匾文,用典绝妙,寓意深刻,富有启迪性。对古代神话中,文昌帝君的礼乐教化、导民之峻德,至城之敬,赞颂之至。其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被收入《中华名匾》—书。《书城不夜》清嘉庆戊辰(1808)年春,乡国学弟子叩。书城:表示书之多而且珍贵,读书人亦多。不夜: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书城不夜”四字尤显俊秀,刀工悬殊,其意境寓意深远,深得人们的喜爱。匾牌整体布局合理,加四角龙纹图饰,显得高贵而淡雅,不愧为中华名匾。

  中华匾牌的制作工艺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制作工序包括:北方选择优质天然红松或白松。一棵树杆,只取中间段为佳,将圆木剖解分成板材,进行熏蒸处理,再在阴凉通风处搁置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一步将阴干处理好的木板截成仅15cm左右宽的板子,纹理一倒一顺拼接成需要的规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放样,落稿。描红者需懂得书法的书写规律和中国文字的结构特点,更有甚者则讲究书法的神韵结合。雕刻过程是书法的二度创作,既要尊重前者的套路,还要突出自己独立的一面。单在这一程序中,就包括高浮雕、低浮雕、早雕、镂空雕、线刻、阴雕、阳雕等等数十种技法。而彩绘则是匾牌制作中最后一道工序,一块考究的匾牌十分讲究板材之间的粘接,应天衣无缝,雕刻刀刀不露败笔,无论是平铲、立切都不留牙茬。而彩绘更不能使用腻子,由内向外,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底漆、中漆、面漆、依次进行。

  武威文庙桂籍殿匾牌之所以能够“劫后余生”保存到今天,实属—种历史的偶然。民国末期,国民党设武威县参议会,文昌宫桂籍殿被用作参议会办公室。由于屋架高大,冬天寒冷难耐,他们便打起顶棚,还在前廊下筑起了墙壁,并装上门窗,于是这些高挂在檐下梁檩间的匾额就被全部隐蔽了起来。直到“文革”后期,社会关注保护文物,拨款维修文庙及文昌宫古建筑,这些匾牌才“重见天日”直到今天。

  武威文庙桂籍殿匾牌,洋洋大观,遗存丰富,是研究中华匾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更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