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0版:综述
3  4  
PDF 版
· 把中国草书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把中国草书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北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侧记
□肖 敏
  2006年12月19日至26日,“马世晓书法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展览得到了有关领导特别是文化部门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堪称是“领导支持,群众拍手,专家点头”。从全国政协、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联,到浙江省政协、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书协、浙江省博物馆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中国美术馆、中国书协、浙江大学、山东滕州市委市政府等主办单位,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有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晨报、信报等60多家社会综合媒体和《美术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等10多家专业媒体及时报道了展览的盛况,在互联网络上有《新华网》、《人民网》等数百条与展览相关的信息在传播,浙江大学校报也派出了记者前往报道。为本次展览,中国书协和中国美术馆两家主办单位分别主办了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书法专家和文化学者对马世晓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发言踊跃,两个研讨会都长达三个多小时,大大超过预定时间。    

  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

  为展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世晓到北京去办展览的想法萌生于2005年末,那时他入选“中国书法名家50人提名展”。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和党委书记、副馆长钱林祥同志得知马世晓先生有此想法,用特事特办的方法把马世晓先生的要求提交中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浙江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也迅速承诺了做马世晓书法展的主办单位。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潘云鹤院士和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沈鹏先生,均先后答应代表主办单位为马世晓书法集作序,并在2006年6月以前把两篇高质量的序言完成交稿。这两篇序言为整个展览奠定了学术基调。

  四家主办单位,在马世晓展览筹办期间先后都换了届,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调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为新任馆长。中国书协沈鹏主席换届后任名誉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张海任主席。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调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教育部学位办主任杨卫任浙江大学校长。滕州市党政领导直至展览期间,仍在换届之中。这种大换届,本来应该对展览应该有不便的影响,但由于工作及时,各主办单位的新老负责人对马世晓先生的艺术都有相当的认识,因此不仅没有影响,而且还随着换届,使新老两届领导都了解了马世晓的艺术成就,更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

  2006年11月,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了解了马世晓先生的情况后,对马世晓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决定由中国美术馆来参与主办“马世晓书法艺术展”。范迪安馆长高度重视这次展览,从布展、到研讨会、开幕式,他亲临指导、主持,并在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开篇讲话。范迪安认为,马世晓先生的书法,能使人获得一种非常惊喜的审美愉悦,通过很生动新颖的视觉形态去读解马世晓的书法经验,特别是书法创造的精神世界。范迪安的发言为研讨会确定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定位。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浙江大学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由学校正式作出了主办展览的决定,并由潘云鹤校长代表学校为《马世晓书法作品集》作序,而且在筹办过程中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支持。校党委书记张曦,在展览前专门听取了马世晓关于展览问题的汇报,并强调学校对展览的大力支持。校办主任任少波,校办副主任、驻京办事处主任徐之海同志对马世晓先生展览作了许多具体工作安排。学校党委专门委派副书记陈子辰同志代表学校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马世晓先生的艺德人品。陈子辰副书记认为,马世晓先生“草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的法度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草书在灵动中有静远的境界,在笔力奔腾中达到了整体的和谐。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对传统的心领神会和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在他的创作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浙江大学求是的精神”。“马世晓教授书法享誉国内外,能拥有像马世晓先生这样的优秀艺术家教授,这是浙江大学的骄傲”,“马世晓先生这样的艺术家也日益成为浙大新的品牌,求是校训的优秀代表”。

  浙江大学校办副主任、驻京办主任徐之海受学校委托与中国美术馆、中国书协、滕州市政府负责人共同主持展览的新闻发布会,面对到会的数十家新闻媒体,徐之海同志宣传了浙大文理并重、致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办学指导思想,推出马世晓书法展也是浙大办学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勇于推出一位非美术专业毕业的艺术家代表自己的形象,这在当代中国非美术类院校中是一个创举。这次在数十家媒体的报道中,第一次如此密集地把浙江大学和他自己培养的一位艺术家相联系,中央数十家媒体都特别点明了“浙江大学教授马世晓”。这对浙江大学的人文素质品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提升,特别是让文化部门的领导和许多文化名流重新认识了浙大。可以说 ,这就是浙江大学创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需要培养一流艺术家的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中国书协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陈洪武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书协即将推出一批当代书法学术代表,马世晓先生将作为当代草书大家名列其中。

  滕州市副市长刘希运也在会上发了言。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钱林祥主持。新闻发布会开了近两个小时,各新闻单位提问十分踊跃。

  中国书协自始至终,对马世晓先生的展览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沈鹏亲自为马世晓书法集作的序,被评价为一篇有学术深度和草书理想光辉的文章。新任书协主席张海同志多次听取展览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并亲自出席展览开幕式。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中国书协发了言。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教授主持了展览的开幕式,据悉,这是范迪安教授任馆长以来主持的第一个书法个展。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是马世晓先生的出生地。马世晓先生为感谢故乡的养育之恩,特邀滕州市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开幕式上,中共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王忠林发来了贺信,中共滕州市委副书记李健代表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发了言。有十四五位滕州籍的将军参加了开幕式。

  展览突出了学术性

  马世晓先生在中国当代书法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对书法事业和学术深度的不断追求精神,他不断沉潜的心态,强烈的个人面貌,对作品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他直至年逾七旬才办第一个个展,但他的艺术影响力却早已蜚声国内外。

  这次展览,为了照顾专业观众,其展程中特别安排了预展,即从12月20日到12月22日三天预展。在预展期间,分别于12月21日下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12月22日上、下午召开两场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则安排在12月23日上午。

  在预展期间,中国美协副主席杨力舟、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社长、总编辑程大利、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田黎明及马振声等著名画家观摩了书展。程大利边看展览连声说道,“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不是为了笔而笔,也不是为了墨而墨,完全是下意识的表现,进入了书法最高境界!”“充满激情,不讲法度,法度自在。”马振声先生评价说,如果我们的中国画家有这样的笔墨功夫,我们今天的国画就不是这个样了。田黎明教授说,马世晓的书法柔中寓刚,他在字的结体上已形成了自己的路子,具有强烈个人风貌。著名书法家林鹏、刘正成等也观摩了预展,刘正成先生说,马世晓的展览已经引起了轰动,并表示除欣赏他的草书外,还特别欣赏他的行书,尤其是大字行书。

  12月22日上午的研讨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书协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陈洪武主持,与会的专家主要是全国书法界的著名书法家和理论家。与会的专家有: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传凯、中国书协理论委员会前主任张荣庆、中国书协理事、外联部主任蔡祥麟、中国书协理事胡抗美、梁永琳、中国书协理论研究室主任刘恒、中国书协理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学院院长叶培贵、上海《书法》杂志副主编胡传海、中国书协理事、《书法报》执行主编陈新亚、《书法导报》副主编姜寿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元军、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西湖、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浙江西湖博物馆馆长赵雁君、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太原师范大学教授姚国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助理、书法篆刻家曾翔、书法评论家马啸、《美术报》资深书法编辑蔡树农、《中国书法》杂志编辑吕书庆等。

  12月22日下午的研讨会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著名美术批评家陈履生主持。与会的专家主要是来自首都各大文化机构和各高校的文化艺术专家教授20多人,被誉为超豪华阵容,堪称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盛会。

  与会的专家有: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总编辑陈浩、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教授、研究部前主任刘曦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书法美学学者、研究员韩玉涛、北京大学教授徐寒、清华大学中文系前主任、教授蓝棣之、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画家、理论家李燕、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陈传席、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家李树声教授、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组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写意花鸟画家张立辰、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醉、中国作协创作部前负责人、文艺评论家顾骧、文艺报前总编辑包立民。

  此外,还有著名书法家、理论家、《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著名书法家、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邱振中、著名书法家郭子绪、中央美院书法教授刘彦湖、北京市书协副主席彭利铭、《马世晓传论》作者、文化学者、作家李廷华、书画家、影视导演周祥林等。

  与会专家从各自的领域对马世晓书法创作的专业境界和文化精神作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玉涛先生激动地说“中国艺术找到自己的形象是很费周折的,她终于在汉唐狂草找到了自己的形象,所以今天的活动可谓壮观的是我们汉唐大气在北京又回来了”。陶咏白研究员在对比了一些当代书风之后说,看了马先生的书法,我很激动!很沉醉!能把字写到这份儿上简直是神了!

  著名书法家、理论家邱振中,一向以发言严谨著称,在马世晓书法理论研讨会上他十分认真地说道:“从整个书法史来说的话,草书这么重要,但是真正对草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我认为一共有六个人,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林散之,”“这个时代在草书中假如我们说有希望成为这其中的第七人,或者把这草书再往前推动一步,我想马世晓先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人了,这就是我的认识。”

  刘正成先生则说:马先生个展很轰动,受关注度是空前的。这不仅是马世晓先生的光荣,对我们书法理论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别人问我当代书法的代表性书家是谁,我首先提到马世晓先生。

  因身体不适未能亲自与会的沈鹏先生听说了马世晓展览的研讨会盛况后,感慨地说,研讨会很重要,世晓的研讨会看来开得很充分了。

  令人惊奇的是,马世晓先生的展览还吸引了一些外国朋友的关注。有一位来自荷兰的外国友人,多次前往参观,并希望马世晓先生去荷兰办个展。

  展览受到一批大师级文化学者的关注

  马世晓的展览以其突出的学术性引起的一批学界大师的关注。

  北京大学教授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在开幕式后亲自给马世晓先生打电话,感谢他把季羡林的新作《泰山颂》书写成书法长卷,祝贺展览圆满成功。

  84岁的著名学者、书画家冯其庸先生在开幕式当天因身体突然不适不能参加展览开幕式,看了《马世晓书法作品集》后连声说,写得好,写得好。很希望身体恢复好一点时能和马世晓先生面谈。

  96岁的著名学者文怀沙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看了展览。

  84岁的著名诗人、中宣部前副部长贺敬之先生养病在家两次接见了马世晓先生,饶有兴致地谈论书法艺术并了解展览情况。

  87岁高龄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兴致勃勃地翻阅了《马世晓书法作品集》。

  著名学者、书法家、我国第一位书法专业博导欧阳中石先生特为展览发来了贺信。

  著名书法家李铎专程前往观展,他不仅仔细看了展品,甚至还对马世晓创新的展陈方式也有了兴趣。为了克服北方干燥,容易使大件的书法作品起卷,而影响展陈效果,这次马世晓先生的展览大量采用了作品绫片直接上板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中国书画展览中,大件展品起卷的难题。

  2006年底,中国书协评出了四位对中国书法事业有重大贡献的书法家为中国书协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们是欧阳中石、沈鹏、王学仲、李铎,除王学仲因在天津卧病在床,其余三位都对展览给与了很大的关注。马世晓先生与王学仲先生有同乡之谊,在马世晓展览期间,中国书协副主席林岫女士代表中国书协前往天津为王学仲先生颁发终身成就奖时,还特地转达了马世晓先生对王学仲先生的问候。

  在马世晓创作及筹展过程中,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书法家、理论家刘正成、香港书法家黄君实等专程来杭到马世晓先生家中,观摩了他的新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夫妇、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张立辰夫妇、作家、人民文学前主编程树榛夫妇在来杭期间,都对马世晓的创作情况表示过关心。

  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社长、总编辑程大利对马世晓的展览作品集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

  由于马世晓先生对作品不断地精益求精,直到开机印刷前一周还在创作新作调换作品,因此人美总社完全是采取了特事特办的程序为马世晓作品集的审批开了一路绿灯,责任编辑霍敬宇全程跟踪,给予了热情周到的服务。作品集出版后得到了各界的好评,沈鹏先生看到作品集后向马世晓表示祝贺,特别提到,字写得好,作品集编得好、印得精美、出得好!

  浙江省领导马以芝、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驻京办事处主任乐益民、副主任江文才、美术报总编辑蔡景富、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杨西湖、赵雁君等负责同志对展览的筹备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次展览还得到了北京锦绣大地集团、北京惠尔集团、内蒙古自治区驻京办事处、枣庄驻京办事处、临沂鲁能制药有限公司驻京办事处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创作高度和创作理念的全面展示

  马世晓先生参展的70件作品中,总的艺术特点可约略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其一,就书体而论:都是他擅长的草书和行书,以大草为主体。在草书中,除大草之外有章草、今草、狂草;行书中又有行楷和行草,以大字行书为主体。而在这两种书体字径的大小方面亦悬殊甚大,大者一字盈尺或数尺;小者寸内甚或一寸数字。总之,在行与草两大体系的外在样式变化上,可谓全矣。

  其二,在艺术风格上:马世晓草书强烈的艺术个性风格,早已名满书坛。他那逸越激荡、意象横溢、风神潇洒、气韵生动的固有的草书艺术语言,自然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不同的是这种特殊的风格更加强化了,更加丰富、更加老苍了。尤其表现在他的大字草书巨幅作品上,如由丈二匹组成的十二条连屏书写的《大唐五律六首》、长达十四米多的大横披《短歌行》、两张丈二匹组成的大堂等等,豪放洒脱、博大恢宏之磅礴之气,天马行空之慨,联翩飞扬之神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马先生这种尽情尽性的宣泄、淋漓尽致地纵横挥洒、强烈地震撼着参观者的心灵,展厅内赞叹之声不绝于耳。马先生这类狂放的草书其特点还在于他能在迅疾的笔势中做到“速而法备”,且愈纵横中愈显精严,故其作品既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又有耐看性。所谓“致广大、尽精微”,历代大家无不如此。此点亦为业内行家所称许。

  其三,艺术面貌的多变性:这也是马世晓先生行草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以草书而论,即在纵逸恣肆、大气磅礴的主导书风之内又有不同形式、不同意境的多元变化,或纵逸流宕、或隽秀典雅等各各不同;其行书的变异亦如他的草书尤以大字为最。在饶有碑意古风的大字行书楹联中以苍茫、雄浑、虚和的韵致为主调,亦多有开张峻拔、凝重雅健之作。这类行书更为一部分专家所激赏。《题识数则》为尺牍册页形式的小行草书,萧散闲适、风逸韵雅,颇有魏晋遗意。总之在整个展览作品中,几乎幅幅有别,无一雷同。

  马先生十分注重移情入书,他平日在生活的感悟中,往往有感而发,兴之所致,一挥而就,自然地融入情感和创作意识。情感性质和创作心态的不同,表现在形式构成上的差异,作品的艺术面貌自然就有多种变化了。

  其四,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统一:马先生还高度重视内容的选择。古典诗文中,所选多是千古名篇,或富有民族精神和教化意义的古典诗词联句(他的自作诗也同样讲求格调和境界)。另外在参展作品里有不少象征时代和贴近当下生活的内容,如表现当今盛世的《大唐五律六首》,此作在整个展览作品中体量最大(长十四米、高近五米);又如季羡林先生的歌颂华夏民族、歌颂当今和谐社会的最新力作《泰山颂》巨幅横披;浙大校训《求是》、自作诗《欣闻国际墨学研讨会在故里滕州召开》等等。这些内容也最适合马世晓先生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艺术风格的充分发挥,于是其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文词内容十分和谐统一,相互生发,赋予作品以双重的艺术感染力。

  名至实归。马世晓先生将中国草书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书法界特别在草书界,早已成为当代标志性的书家。无论是作为中国书法传统的笔墨功夫,还是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马世晓无疑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此次晋京展览所引起的轰动,归根到底还是马世晓巨大的专业影响力,和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使然。

  马世晓先生是一位才丰志广、淡泊名利的学人,又是一位永不满足、勇于求索奋进的当代杰出的创新型书家。他沉潜数十年,并仍将一直沉潜下去。正如他在作品集中的“心语”所说:“新的起点将伴随到我的终老。”今天他在当今书坛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可以预见,他的创作一定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当前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崛起,建构和谐文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迎来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马世晓先生也必将为当代书法史、为当今社会作出他更大的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