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8版:画家
3  4  
PDF 版
· 张民生
· 漫谈绘画语言的创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漫谈绘画语言的创新
读张民生山水画随想
■杜牧野
  认识张民生已20多年了,他初到美术馆年方弱冠,岁月匆匆,如今也已年逾不惑了。由于我长年病休,蛰居斗室孤陋寡闻,直至最近才有幸看到民生的许多山水画原作,不禁使我十分惊诧:新时代的多方机遇以及美术馆的良好环境,更主要是民生的勤奋与悟性,近年来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如今已是崛起的新山水画创作群体中一位令人分外瞩目的画家。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上的创新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山水画自魏晋以降,历经千百年来众多画家的实践,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在画史上能够留名后世的代表人物、经典作品,无不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创新对于艺术家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时代对艺术的要求。

  笔墨一词在中国山水画,从广义上来讲其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客观景物的造型与构成,主观意境的显现,画面气韵,灵性的渲染等等诸多创作方法在内的总称。要言之,亦即所谓“立意”与“为象”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之有机结合。无论在传统绘画还是在当前方兴未艾的创新思潮都不能无视于此。历史上一切有创新意识的山水画家也无不在意与形上做笔墨文章,创造出有自己个性风格的艺术语言。纵观张民生一系列山水画创作,尽管在驾驭笔墨上还未达到尽善尽美的成熟阶段,但他一直尝试用自己风格的绘画语言来经营画面。在他一系列作品中,那种冲和质朴、蕴藉澹荡的意象已跃然纸上。因此,值得肯定。

  正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样,所谓绘画语言也就是画家对于客观生活审美的表达手段。既是思想意识的,又是技术方法的。一般来说,绘画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那种诉诸直观的、活生生的图像。这些图像或清晰、或朦胧、或具象或非具象,都需要画家匠心独运以多种多样的艺术语汇去探索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生动的艺术语汇去营造的形象等于空洞说教。所以一切不甘于摭拾陈词滥调的画家,他的苦闷常常不在于画什么,而恰恰在于怎么画。齐白石的“欲翻陈案”、“别造画格”、“为前人之所不为者”等一系列主张;郭味渠并以“正不为作前人之墨奴”为画室座右铭,都可以说是深得个中滋味的大师。

  我见过张民生的一幅明末清初画家龚贤笔意的习作,画得很潇洒,这位龚贤在艺术上也是很有创见的人,他反对当时以“四王”为主的祟尚仿古的风气,曾说“我师造化,安知董黄”。把矛头直指“四王”所祟拜的董其昌、黄子久。在当时以“四王”一派为主的画坛,他这样说,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识。民生十分膺眼龚贤,在技法上如散叶的树丛,流泻直线皴成的山岩等等都有龚贤的影子。而在画面构成上又完全不是龚贤的面目,足见民生探索绘画语言是从多方面去汲取营养,并未像时下有些人那样急于求成而简单排斥传统绘画的经验结晶。

  民生恪遵“外以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很重视实景写生,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性情,寻求启迪,在各地画了不少写生稿,进入创作时又力求不受真实景物的局限,不以复述客观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美学理想去表现客观,经营意境,构成画面,对客观进行了艺术再创造。这也是民生所作山水画能耐看的一个方面。

  当前山水画创新中,我认为非具象的因素浸淫渗透到具象为主的画面中来,确是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可读性。然而,完完全全无视于山水、丘壑、云烟、竹木这些构成山水画的基本形象,过分强调非具象形式因素去故弄玄虚,以作品谁也看不懂为高明,这肯定是一种倒退。与社会转轨时期所有伴生的偏差一样,是一则浮躁心理在绘画上的表现。一幅山水画,其手法可以侧重于新形式的构成以非具象的表现成分多一点;或者侧重于传统笔墨意蕴,以具象的再现成分多一点。凡是两者结合得好的画,都能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相适应,得到人们的首肯。而一味仿效宋元山水的笔墨,或对传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应该说,都难成大器。

  值得庆幸的是,张民生从一开始就能脚踏实地地把握住自己的美学方向。他学画是从练习书法入手。众所公认,中国书法有着一种从具象演进到抽象的形式美,故有“书者心画”之说。可以看出张民生的作品中行笔用线都有书法的韵味,这在当前中青年画家中并不多见。有人恰当地评价民生的山水画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古典的冲和之美。我想这正得益于他的书法功底。

  在艺术的道路上勇于创新的中青年画家在经过认真刻苦的努力而初显才华的同时,往往兼有意象夺人和未臻成熟的双重特性。民生的许多新山水作品也正是这样;总的感觉很好而缺乏厚度;画面的构成缺乏大的块面关系。并且与当前许多人一样,参赛的作品都画得很大。在展览中,大画面确实占一定优势,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也大。但大画面如经营不充分往往容易空洞,细部与整体不协调。这几乎是一般大画的通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倾向除了画家本身功力问题外,也与展览组织者和评委们的导向不无关系。一个有实力的画家无论对大画或小画应该都能驾驭自如。其大小作品都能耐人赏析:远观有气势,近观可品味。在表现手法上,无论具象或非具象;无论是程式化的符号构成,还是新材料新技法的挥洒,都能为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之整体、逻辑性服务,应该说都是成功之作。

  从张民生一贯虚心好学来看,我想在他日后的艺术实践中,肯定能做到这一点。

  作于2001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28 漫谈绘画语言的创新 ■杜牧野 2007-2-24 48256DEA008181F548257282001F67B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