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张老师,您本身就是著名的工笔画家,现在又作为浙江画院工笔画研究所的组织者,能否请您谈一下浙江工笔画的历史和现状?
张:浙江工笔画的基本状况可以用几点来概括。
其一,它具备有完善的艺术造型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浙江工笔画从对整个画面境界的把握、形象的塑造都具有浙江的、学院的基本规律特征,充分体现了学院教学中注重基本功,重视对传统的研究,强调兼容并举,强调综合素质的优势。体现了学院教学的系统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工笔画的传承。这种与中国美术学院学术理念密切相关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浙江的国画这一学科领域,也反映在浙江的油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上——浙江有相当层次的孕育艺术创作的平台。
其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工笔画的发展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从南宋以来,浙江作为文化的中心,作为对两宋绘画顶峰时期的一个集中地,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工笔画传承于世。以后元明清以来文人画的兴起,又对浙江的中国画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优越环境和历史背景。我们的工笔画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此外,写意画的创作实践及艺术成就也正是我们工笔画创作实践的一个先导,可说是滋养着工笔画发展的文化参照。讲究文化品质的艺术思想对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一句话,浙江具有对工笔画发展极其有利的人文历史环境。
其三,浙江工笔画很具有浙江特征,同时也包含了风格各异的其他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的工笔画,它有开放型的、拓展型的和传承型的,三种类型同时存在,特别是在更年轻一些的画家身上,可以充分感受开放性和拓展性的具体存在。我们的青年画家有学院严格教学体制下的对传统绘画的实践与认识,同时又强调兼容并蓄的良好的艺术气氛。我们的老一辈画家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又十分开明,总是带着欣喜的眼光关怀着年轻人的变革。
浙江工笔画界可以概括为:“艺术起点高,文化底蕴深,新生代的绘画视野开阔,很有发展的潜质。”
这样的评价是不为过的,但要剖析问题,继往开来,每个实践于此的有思考的画家,都有必要思考。就像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一样,浙江工笔画在元以后处于一个非主流状态之中。随着“五四”以后,特别是院校教育的发展,使工笔画有了一个新的契机。尤其是解放以来,对于贴近生活、服务社会、表现现实的题材的发展,无形之中从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了工笔画的发展。但严格地说它不是一个艺术规律本身的东西,更多地还是从量和潜在的动力上促进了工笔画的发展,给工笔画复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我曾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画发展到宋代,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绘画体系已经成立了,法度已经趋于成熟了,已经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化标志,可以说它已经很成功地走完了应走的所有路程。工笔画在当时已经达到了这么一个状态:
1.在表达功能上,已经具备了表达对象的所有能力。天时地理、人鬼神兽都能画,都可以表达。所以它具有了表达的能力,具有了体现和创造审美的能力。
2.在表现形式上,它已经具有了鲜明的特征,其绘画语言、法式、相关工具及欣赏方式已形成完善的体系。它可以不借助于文字,而将观念、认识转化为绘画的内容。
3.从文化意义上,它已经可以传播人类的精神和思想观念,其绘画已具备了更广泛的文化效应。
宋代的绘画已经到这样一种程度。那么,为什么中国绘画到了宋以后,会突然出现另一种发展?这是我们从事工笔绘画的人要研究的问题。历史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记:那么在您来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浙江工笔画的发展呢?
张:过去,更多观点是把宋以后的发展仅仅归结于一种社会变革所导致的变化,而少一点从艺术本体上来思考这一问题。其实在艺术本质上是很有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今天,在对工笔画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中,建立起当代工笔画审美体系是中国工笔画艺术发展最本质的推动,是当代工笔画发展非常必要的课题,是从审美意识上、创作理念上、文化品格上全面拓展与提升中国工笔画品格的必要前提。
“任何人都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自我的。”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见证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得天独厚的地域和时代当中,更有责任来发展工笔画。有了中国美院这么一个引领艺术的火车头,有了浙江画院这么一个对中国画进行研究的机构,有了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投入,我们更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去发展丰富它。浙江画院接下去的工作之一就是如何承继南宋中国画艺术,整合浙江学术力量,融合全国工笔画探索前沿中坚精英,推动当代工笔画创作和理论研究。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对于历史的责任。
记:最后请您谈谈对中国工笔画未来的期望。
张: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成立正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说中国的工笔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的艺术奇葩,那么,我们希望它能够在今天这样一个即将告别寒冷、迎来无限生机的春之时节,灿烂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