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市场聚焦
3  4  
PDF 版
· 近年国内
艺术市场
结构与策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近年国内
艺术市场
结构与策略

■本报记者 潘欣信
  一近几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艺术市场一日千里,鉴于这不是一种全球现象,说它在世界的发展中一枝独秀,似乎并不为过。上面所列举的一系列数据,不过是中国大陆艺术市场狂潮式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些常常在当时被称作天价的数字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下的产物,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有前例的。可以说,对于中国艺术市场来说,2001年以来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个艺术交易黄金时代的特征是:近几年来,增长和改变的不仅仅是艺术品的价格,当更多的普通公众而不是专业人士,把收藏、购买艺术品看作是地位与追逐潮流的象征(虽然这是历史上就流行的风气),艺术市场的概念也就同时在发展和改变。在10年前,去拍卖会上购买一件艺术作品,并把它来作为消费,对于几乎绝大多数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很明显的,现在这种认识已经过时。购买艺术品的群体和购买目的正在近数年的时间里发生着变化,通过购买艺术品而保证或增加财产价值,以及作为高档的礼物或供自身欣赏,获得知识和修养,是更多普通公众正在形成的新观念。

  出于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学功能,一部分人或群体长久地对这一特定领域有着真正的兴趣。借助于艺术品来获得知识、陶冶修养。他们不仅是艺术品的时常关注者,一般来说也是专业人士,文化知识和经济购买力一起,巩固他们的地位。这一群体是比较恒定的艺术市场关注者和参与者。由于近代社会的转型和社会性质的变化,这一阶层的主体更多的可能不是个人而是实体的组织,如博物馆、美术馆等。在参与艺术市场的活动中,他们往往首先注重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或者是稀有价值。尤其是二者兼具的作品:本身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又能以此对他的收藏构成有意义的补充,最好是补充某个特定领域。这些保证了艺术品的价值,历史兴趣在这里也处于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往往导致高价艺术品的产生,比如,2002年故宫博物院2200万元人民币收购《晋索靖书出师颂》,上海博物馆2003年450万美元购藏《淳化阁帖》,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因为要填补收藏品中的某个空白,而价格一方面取决于作品的稀有价值,他们不得不惜代价购买作品。

  另外一个群体是近年艺术市场爆的策动力量,正是他们在近几年带动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巨大变化,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对象。他们主要由爱好艺术兼及投资的艺术品经营者和爱好者、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和企业组成。相比较于第一个群体,这一购买阶层是新兴起的力量。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家的头衔、社会身份和知名度,愿意购买众所周知的响亮的名头,而不是不知名的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更多注重将艺术收藏作为地位与实力的象征。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在他们这里几乎不存在,他主要受流行时尚的影响。

  与专业型的群体相比,他们更多关注时代的趣味和时尚潮流,不会去重视构建整体的艺术品收藏系和增加作品的学术价值。这一点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比如,许多在美术史已经定位的明清中国画家或者民国时期画家,其中国画作品的价格常常不能与当代一些画家作品比肩。这类作品在当下的好销路,因为他们适合时代的精神。因为对于这一并不熟悉艺术史,甚至不熟悉艺术的群体而言,一个美术史上的二流画家的名字常常是极其陌生的,而当代一些画家的,虽然可能是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流名家,但是“当时轰轰烈烈,之后销声匿迹”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从史的角度,能够沉淀下艺术精品的画家毕竟少数。因为当下或当前的关系而促成的眼熟、耳熟的“高价”,造成近当代一些书画家作品泡沫成分的存在。

  而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特别的关注,也是这一群体的特征。在当前,多数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很好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的地理范围又往往是狭小的。大部分区域都有自己“地方名家”,而这些“名家”的作品到了另外的区域往往“一文不值”。巨大的落差也表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只能用道德崇敬来代替美学欣赏,并判定艺术品的价值。再一个原因是,生活于当下或者距离当下越近的画家,其作品往往也就流传越多。因为艺术作品价值的不明确性,某一最高价格往往被当作标尺,用来确定市场上相似或同一艺术家作品的价值。艺术家的名字往往成为品牌的标志,这无形之中抬高了这些作品的价格。但是,我们知道,因为应酬之作与精心创作所投入的精力不同,即使同一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有时候也是判若云泥的。

  所以,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一般来说很难用理论或者确定的数据来表达,但是经常与此打交道的人(也就是本文所指的第一类人群)凭借“经验”可以感觉得到。这一群体在近年也在逐步地出现于普通公众的视野之中,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意见。可以说,这两者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么紧密。

  二艺术,这个曾经是社会精英所关注的文化形式,如今已经具有无所不包的普遍性,所以也就涉及更广泛的教育、社会和文化背景。艺术品的卖方市场(经营者)敏感地意识到艺术收藏群体的这种变化,将大量的精力与经济力量放在了精心的宣传和包装上。由于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下意识地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斯诺曾说“我们生活在‘媒体文化’中。”艺术市场上,许多情况下取决于谁能够高声推销他的产品和最大程度上利用媒体的力量制造舆论,谁能够成功地利用舆论,谁就成为艺术市场上的赢家。如同赵本山的“忽悠”一样,当代的拍卖中,有时候某件艺术作品的质量甚至不起丝毫的作用。在艺术趣味上,传媒是潮流策源地。因为认识艺术潮流时缺乏“史学意识”,多数的大众媒体对艺术的真正价值常常无法作出正确反映,但他的声音对艺术收藏者意见的相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更多的是利用大众传媒,将艺术产业看作是都市艺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制造热点,吸引眼球,是艺术投资者、经营者所惯用的手段。此外精美的拍卖图录和动人的宣传词汇也是每一场艺术拍卖会所必须的。

  在交易前期的活动策划上,与其他如不动产、土地等的拍卖不同,近年的许多艺术品的拍卖常常不仅仅是一场拍卖会,而是一个逐渐升温的“秀场”。由于大量浙江商人跟进国际文物市场,频繁光顾世界顶级拍卖会,2004年10月,浙江一个县级市——慈溪的20多名民间企业家,收到了世界两大拍卖行——佳士得和苏富比的宴会邀请信。10月30日晚,他们出现在香港万豪酒店的晚宴会上,两大拍卖行亚洲区主席向他们致意。而与他们同座的,大多是外国大亨们。这次宴会,不仅标志着他们成了两大拍卖行两天后举行的拍卖会的贵宾,也标志着中国人已经成为国际文物拍卖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两年多来的事实也证明,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中国大亨们屡屡大显身手。通过这种种的手段,精心包装的艺术品甚至被“神圣化”,精美的画册,高档的展示场所,常常意味着艺术品的高价值。利用这一切手段来影响舆论与潮流,并赢得公众的信任,是艺术高端交易的特点。久而久之,它被视为高端文化和时尚潮流的象征,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品牌效应”将发生巨大的威力,操作者将从而从中获得更大也更深远的利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市场聚焦 00009 近年国内
艺术市场
结构与策略
■本报记者 潘欣信 2007-3-3 48256DEA008181F548257290002B94EC;美术报000092007-03-03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