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画家
3  4  
PDF 版
· 众家评说罗江水墨画作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于红土地,扎根于云南这片土壤,从这个基点出发来发展自己的艺术创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改变了传统文人画以画谱、临摹为发展脉络的方向。作为新一代画家,罗江和同代的许多画家一样,把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方向。

  他最新的作品仍是以红色作为标志性的颜色,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他的作品在造型和构图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映出他离开那片土地之后的感觉。那是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不完整,有点支离破碎,使他在人物画的表现上脱离了主题性创作的范式,上升到一种观念形态。而在这种观念形态中,他有时候会舍弃在造型上的细节刻画,比如人物的脸部、人物的眼睛,从而营造出对于云南特殊的地理文化的视觉幻象。这些都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他的画所呈现出的阶段性面貌,表现了他对红土地常新的感觉。作为人物画家,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而且生动地表达出来,尤其是把观念形态表达出来,我想就不一样了。

  李一(《美术观察》副主编、美术评论家):

  在当今的画坛上,罗江的用笔用墨是粗犷的。他追求一种原始的、原生态的美,作品非常大气。他的画虽然表现出地域性的特征,比如人物的颜色、服装的颜色,包括整个环境的颜色,但已经完全不是局限于地域性的表现了。他实际上是在探索中国画笔墨和造型之间的关系。不是说他的作品完美无缺,他还在探索,但他的路子走得对。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画家):

  罗江的感觉非常好,作为一个画家这是很难得的。他的画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切入点,用笔、用墨、用色的构成都很大胆,也有了个人的风格。他的一系列作品很完整,生活气息很浓。

  任惠中(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关于罗江的画我谈三点:

  一,他来到北京以后,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和大家拉开距离,特别难能可贵。

  二,从他的画面上可以看出,他的题材和对这种题材的个性化表达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充实了。他的作品很放,但放得较以前更有度,有收有放。

  三,他在这条路上走得很坚定。他不迎合市场,始终追求真诚。

  每个画家都面临一个问题,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罗江也一样。相信他会更深刻地把握自己对红土地的认识,更坚定自信地走下去。

  陈玉铭(中国美协理事):

  罗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红土地的四季变化和风土人情,少数民族的豪放和他的笔墨语言结合得比较好。他用书写性的绘画方式来表现少数民族,整个状态的把握比较到位。画家在创作上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过程地积累,需要提炼。希望他今后在题材和形式上有新的认识。

  尚辉(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评论家):

  从人物画史的角度看,云南地区的地域性人物形象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空白。罗江应该是这方面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他笔下的云南人物填补了这个空白。在当代人物画创作中,罗江有他独特的个人面貌。写意性的写实人物画在当代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怎么样去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罗江的作品中,红土不仅是地域颜色的问题,更是文化,是人文气息,有着地域符号和文化底蕴的双重内涵。他把这种内涵赋予他的当代人物,由此和现实中的人物、和历史构成了一种关系。与此同时,红土又使他的人物画区别于传统很表象、很外在的表现形式,成为他表达现实人物重要的精神底蕴。罗江在笔墨的处理、笔墨和人物造型之间的关系上有新的探索。他融合了浙派注重笔墨的写意性和京派注重皴擦的两大特点,同时又加进去了自己的创新。这种创新在我看来更多地带有表现性,甚至和德国的新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的妙意、妙趣。这点非常可贵。

  20世纪以后形成的新的人物画往往回避对人的阴影的描绘,一般只表现人物的结构。但罗江在具体人物的笔墨处理上,往往寥寥数笔就把人的结构以及光影效果都表现得非常好。他对这种语言的探索,下了很大功夫。

  邹建平(美术评论家):

  罗江受到彝族文化长期浸染,他眷恋故土的神秘原始与磨砺粗糙,因而作品大都带有乡愁的渴慕和对本民族的依恋,以求反对工业化、都市化赤裸裸的现实,返朴归真,使传统义理超越农业社会的局限而获得新的永恒。罗江的作品关注现实和未来,他的作品,处在这个时代的边缘文化中。罗江的画,具有坚韧的民族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他对本民族文化的呼唤和表达。它涵盖了生存环境、人文情绪、精神氛围等多种内容,有一种冲击力和潜力。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所激发的创造力与文人画传统是大不一样的,萌生和死亡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正面临的选择,罗江正萌发着勃勃生机。

  曾镇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文学评论家):

  罗江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他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上多次获奖。罗江的作品给我们一种冲击,不甜俗、媚态。

  王晋元(花鸟画家):

  罗江深知彝族人的生活、性格、情趣、底蕴,形成了他以表现彝族乡土为主的画风。在追求中国画笔墨表现的同时,他又吸收了较多工艺绘画、现代绘画的观念和技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其作品泼辣大胆,线条流畅自由,色彩凝重大方,整个画面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彝山红土的气息。由于罗江擅长书法,所以在画面笔墨的处理、掌握上比较到位,并且还有较好的发挥。

  李琰(美术评论家):

  无疑,画家罗江是当代画坛特立独行的优秀画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家园情结和文化情怀,在当代画坛格局及思潮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冷静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人类所有意识形态中,“家园”意识和“生命”意识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生命体。我们在解读罗江的绘画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他是用深沉、苦涩、粗犷的笔调,浑厚、浓重的“红土地”色调,穿透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来诠释演绎自己最真朴的家园;他剔除矫饰、拒绝闲适性把玩,从而体现出一种朴素的拙重、浑厚,一种内蕴的强烈的生命张力,彰显出最伟大的生命意识。在这种精神追求下,势必也会使他的作品,一洗学院式的僵化与哗众取宠般的情趣,而富有浓郁的生命气息。

  周良沛(诗人、文学评论家):

  罗江这位云南画家若纯从地域的概念来分,他理当划属“云南画派”,但从目前两者的画风来看,又很难找到他的相近点。然而毫无疑问,罗江又是一个地道地画出彝山天地之真正的云南画家。他笔下那些生动的形象,非奴性地复制生活中一些表面的形态,从贴切内容的技法之多姿多彩的用途与转换中,可以看到他思想驰骋纵横的深度与力度,以及艺术探索的韧性与可塑性。

  贾德江(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艺术取向与美感选择无疑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蓬勃的生命气息洋溢其间,这是艺术的高度,它达到了形式、内蕴的双重回归。这种艺术方式,改变了通常对于边陲风情、民族特色与田园诗意的抒情式表现,而是在深层次上把彝山彝人的生命空间与精神空间意象化。画家在其中着重突出渲染并表现的正是颇具深层本质的生命体验。显然,画家在他故土家园的红土上,寄托了他全部的人生和艺术理想,并始终保持着精神家园的守望和精神深处奥秘的探寻。

  何立伟(作家):

  在罗江的画面上。我感觉到画家并不是在凝聚生活与生命瞬间的美感,我想罗江根本不是那种唯美的画家,那种自以为皮毛地画出些民族习俗或者服饰特色就算是抓住了生活的什么风情或本质或美感似的所谓画家。事实上罗江是以他的绘画作为研究他自己的民族生活的一种相当特殊的方式,大到场景,小到细节,人物动态或者面部表情,无不透出罗江的感情形态中最深沉和最悲悯的一面来,与此同时,也无不透出罗江的思维方式中最智性和最抽象的一面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8 2007-3-10 美术报000182007-03-10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