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画家
3  4  
PDF 版
· 众家评说罗江水墨画作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众家评说罗江水墨画作品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评论家):

  作为写意人物画家,罗江的作品介于描绘与表现之间。他描绘彝人的日常生活如劳作、休息、娱玩、行路、育子、祭祀、结婚、祈祷、过节等等;人物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表情专注而平淡,较少有宏大的叙事和壮阔的场面。从表现层面看,他对自己作品的题材和主人公有一种执着和热情,但并不预设主题,亦无鲜明的观念倾向,有着与画中人物一样的平淡意味。

  罗江笔下的彝民形象平淡、朴厚但并不“苦涩”——尤其是那些彝族妇女,她们不论是牧羊、背柴还是缝衣、提水,都专心、坦然,不紧张,不焦虑。所谓“苦涩的美感”,大约出于一种习惯性的“边地想像”。在我的印象中,红土感觉系列中的毕摩·旷野、毕摩·土地、毕摩·风、毕摩·上苍、毕摩·晌午、毕摩·祭,以及哀牢山系列诸作的人物形象,都强壮、凝重、目光深沉,带着一股粗厉的旷野之气,与周思聪笔下平淡清秀、多少有些理想化的彝民形象相比,似乎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周思聪是借彝民形象表现自己的生命感怀,罗江是直接描述对彝民乡亲的理想与感知,周抒情的因素多一些,罗写实的因素多一些。

  焦洱(中国社科院《世界文学》杂志作家、翻译家):

  罗江的画兼有稚拙气和彪悍气,那是原始民族的精神气质,是人类童年的模样。罗江为他笔下的人物找到了这样的神气,也就找到了进入他早年的记忆、进入那个已经消逝了的生态环境的曲径。

  罗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云南楚雄度过的。那是一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是一个远古与现实神奇交融的世界。据说罗江早年曾随家人走过那个地区的很多地方,彝人和彝人充满魔幻色彩的生活是他童年和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早年记忆之中。童年和少年时出现在他生活里的色彩、形象、叙事模式、审美体验模式,会在他以后的创作中不断重复出现,那是理性的选择,是有意的追寻,更是先在的规定。以后受教育的经历、后来成为专业画家的阅历、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技术训练、新观念的接受、理解力和思考力的提高,会和他的早年记忆以一种完全个人化的方式奇妙地纠结在一起,形成他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罗江始终都以生活在云南红土地上的彝族作为他创作的主题,而且在每年的展览中都推出新作,很放松,创作风格和个人面貌也越来越强化了。我觉得这是他最大的优点。说他强调个人面貌,是指他的画面比较粗放,比较自然,比较随意;说他始终以彝族生活作为他的题材,是指他带着一种真诚的感情去表现他熟悉的生活。罗江将来需要努力的是,在形象刻画上保持个性化的同时更深入、更完整一些。加上环境的放松,画面的效果会更好。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

  罗江除了有造型以外,还有局部处理的能力和驾驭画面整体的能力。

  我这些年一直关注罗江,也经常看到他的作品。我认为罗江作为当代中国一个年轻的人物画家,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和其他画家相比,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坚持写意风格的同时保持着很强的书写意识。他敢用颜色,他用赭红来表现少数民族的篝火、土地和色彩崇拜,包括在日光照射下劳动人民的肤色,用得好,很提神。罗江还有一个特点,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保持和其他形体、服饰、画面结构协调一致的绘画语言。当然,如果他能够在人物形象上琢磨得再多一点,轮廓线再完整一点,人物会显得更加精致,也更能抓人。

  孙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著名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画非常生动,在笔墨和形象处理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想在笔墨上有所突破,不想按照原来的模式画,他想更自由一点,更激情一点,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他想通过富于激情的写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情,同时又不脱离生活。在用色上他比较大胆,但稍显凌乱,相信他今后会找到一种秩序,笔墨的秩序,颜色的秩序,画面处理的秩序。有序加上规律,就能够形成自己非常好的风格了。我希望他今后更有成就,我相信他会更有成就,因为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有激情,努力追求个性化,这一切对他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艺术有一种活力,他还在摸索。画家接触的东西越多,越开放,作品的容纳内涵抑或更大,有些地区的画家往往是眼界开放以后的作品越来越好。西安画派许多画家是从外地来的,他们接触到黄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敏感。罗江的红土系列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制作,如果现在去认识也许比原来更加敏感,因为作品原本有一种沉重苦涩,有一种生猛锐气。这种生猛的东西能不能保持住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红土的质朴是应该珍惜的,作品中有许多话要说。红土感觉很好,今天仍可以重新去捕捉,它的涵量可以大画。

  水中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评论家):

  西南少数民族人文环境与汉族文化有区别,感觉它比汉族文化更强烈、更鲜明、更赤烈些。这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水墨画?罗江艺术如果更接近本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的话,就应该与传统水墨画拉开距离。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创作对红土地的感情很深,其中对彝族文化的把握非常准确,这是他艺术作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汉族画家到边疆地区去画画,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隔一层,带有一种猎奇的眼光。罗江的作品与外地画家的浮光掠影之作有着重大区别。这是罗江作品把握云南彝族精神世界的力量所在。

  贾方舟(美术评论家):

  从《红土系列》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抒发的情感比较真挚、纯朴,从几幅小品中便可看出这种感情性。罗江的作品精神中贯穿着红土高原那种质朴、强悍的文化气息。《红土系列》体现着罗江作品独特的彝族情结。他的作品中深厚、凝重、苦涩的感情因素,体现着他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精神气质。他的个人风格比较适合于向拙、向厚、向苦这三方面发展,而不适合向巧、纤细、秀丽方向发展。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美国印象》与《红土系列》有时间及文化的区别。罗江艺术发展可接纳当代文化多重因素去观照红土地艺术。中国水墨批评中有人提出传统型和开发型,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合成。就我看来,美术革命开展以来,有一个立足点的问题。根据传统型来说,立足点显示你技术不足,但作为另一条路来论证,你的技术已经足够了。罗江选择自己应摆在一个什么样的立足点上来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今天尤为重要。

  陈履生(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美术评论家):

  我关注罗江的作品已有十几年时间,目睹了他绘画风格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

  他的创作有一个十几年不变的原则,那就是他始终扎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8 众家评说罗江水墨画作品 2007-3-10 48256DEA008181F5482572980029A3C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