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阅读
3  4  
PDF 版
· 异彩纷呈的万花筒
· 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
· 《中国古代绘画
技法·材料·工具史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
■傅宁军
  这部书稿,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意外收获。

  在徐悲鸿诞生110周年前夕,我有幸作为总撰稿,参加8集电视纪录片《徐悲鸿》的制作过程。这是第一部全面推介徐悲鸿生平的电视之作。等到首映式开过了,片子播出了,我还沉浸其中,满脑子装着一个个的人与事。

  其实,“苦苦寻觅”的第一步,是茫然而艰辛的。

  如今在世的徐悲鸿的亲人和学生,大都年逾古稀,“抢救”刻不容缓。在这些发自肺腑的讲述面前,我用心地倾听。每一个讲述者的记忆中保存着一个徐悲鸿。我只是一个记录者,绝不是发明什么,而是在发现。其实所有的一切,已经存在,或者说早已存在,只是需要我们拭去尘埃,还原真相。

  长达两个年头,我的生命在与徐悲鸿生命贴近。

  数不尽的好话,打不完的电话,马不停蹄的追踪。随着采访的深入,线索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线索,我都不放过。一幅画、一首诗、一处景、一段已经逝去的往事、一个与他有关的人物,都可以牵动一段情愫,展开一幕逝去的画卷。

  可以用“大海捞针”形容寻找的艰辛,有时一个线索引出另一个线索,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然而耕耘与收获在此,是成正比的。

  在国内外的深入追寻,给我一种跨越地域、纵横往昔的大感觉,审视与发掘徐悲鸿也有了历史视角。确实,展现健在的这些徐悲鸿学生的故事,也是一种真实。问题是仅仅就此止步,难以述说一个真实的徐悲鸿。因此,我们寻找徐悲鸿,不能被这条离我们最近的路所局限,还需要去走遥远的旅途。虽然有些当事人不在了,但可以寻找他们的后人与知情者、研究者,还有徐悲鸿一生走过的地方。

  原先模糊的文字资料与一些片断的回忆,寻访之中越来越清晰。似乎徐悲鸿刚转身而去,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就赶到了,与之心灵对话。

  徐悲鸿生于19世纪末,而我站在21世纪初。

  其间相隔110多年,又跨越了三个世纪。

  这是一次举步维艰的长途跋涉。

  徐悲鸿的成功并非一种偶然。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天分与勤奋刻苦外,人生的启蒙老师父亲徐达章、不乏中西渊博学识的康有为、聘请徐悲鸿到北大任职的蔡元培、为他争取留学名额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在法国相识的江苏同乡周恩来、与徐悲鸿有君子之交的李宗仁、与徐悲鸿多次通信的毛泽东,以及许多一代大师与风云人物,都给予徐悲鸿以帮助与影响,并与之交相辉映。

  至于徐悲鸿在时代转型时期的努力与困惑,我也作了真实记录。建立新中国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当年极左思想的伤害,殃及无辜者甚多,包括徐悲鸿,以及对徐悲鸿有成见的人。而秉笔直书,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局限,也更珍惜如今开明的政治环境与学术氛围。

  描述徐悲鸿一生,不能回避一个话题,那就是他的婚姻与恋情。否则,他的一生是不完整的。与徐悲鸿度过最后岁月的廖静文,在大风大浪有怎样的惊人之举?而曾经勇敢私奔、与徐悲鸿共度留学时光的蒋碧微,是怎样一个女中强人?曾经受到徐悲鸿赏识、同情、爱怜的孙多慈,又是怎样一个才女?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如此复杂,犹如迷雾缠绕。而蒋碧微与孙多慈都去了台湾,人们知之甚少。

  幸运的是,我不仅从历经风雨的廖静文口中,听到了徐悲鸿与她本人的情感故事,而且听到她对蒋碧微与孙多慈平静而客观的评价。后来采访时,我在无意中又遇到蒋碧微与孙多慈在台湾的学生与故旧,得知了她们离开大陆后的最后归宿。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固然是私人化的领地,但是描述徐悲鸿,不能不触及,以便让后人能立体地了解徐悲鸿。他生命中的这三个女人,才貌出众,见地不凡,都是难得的知识女性。本着不回避、不猎奇、不渲染、不伤害的原则,还原真相,成为我的叙述主旨。

  徐悲鸿生命的丰富与多彩,在中国艺术家中是少有的,我的追寻难免疏漏。我期待着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改完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阅读 00009 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 ■傅宁军 2007-3-17 48256DEA008181F54825729E002B844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