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4版:美育
3  4  
PDF 版
· 课改的“皇帝的新装”现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课改的“皇帝的新装”现象
□何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由最初的彷徨到参加各级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后的大胆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由原来单纯的技法灌输到人文涵养、情感体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从游戏、表演、音乐、多媒体等生动有趣手段的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泛滥化与泡沫化;从美术课改初露异化变质端倪到呼唤美术学科本体特点的回归……短短5年,美术课改经历萌芽、发展、异化、争论、反思、调整,可谓风雨兼程。其间,好多的一线教师和教改专家针对以上各阶段的现状作了精辟论述,为课改“拨乱反正”,让课改走上正轨,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一线教师对教改的认识由热闹的表象感知转向冷静的理性思考。笔者就当前课改中出现的“皇帝的新装”现象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部分美术公开课、示范课尽显繁华,暴露出“皇帝的新装”现象

  1、课堂大都是在一个特别的教室里: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独具匠心,除了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外,还造价不菲。试想,如果日常的每节课都要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无论是财力还是精力都是无法达到的。

  2、学生数特少(20~30个人左右)、素质极高,高度配合老师,典型的小班化精英化教学。展现给听课者的是理想化的课堂:缺少老师的常规组织教学,没有日常教学中的随机生成,见不到辅导美术基础差的学生的镜头;有的是一应俱全的道具展示与精彩表演。而正常班级学生多达50多人,现场表演没有空间,实际操作有难度。回味之余不仅要问: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咋这么大?

  3、上课形式多采用4人小组合作式的,表现为桌凳拼合,而下课后又要匆忙归位,打乱了日常教学秩序。

  4、一堂示范课有外出考察,有学生主持小组汇报,有演示幻灯片,甚至有现场表演,体现出一种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表象。这样一节课如果正常上下来估计没有半天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经录相剪辑后,往往更多地把精彩镜头留给表演环节,而一些没有视觉吸引力的镜头一晃而过,弱化了美术教学中的实质问题的解决环节。

  5、教师大多使用多媒体教学,缺乏针对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教改示范课,尤其不能满足落后、偏远地区的美术教师的教改需求。由于忽视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美术课改指导,势必导致课改的片面和不足。

  与当下呼唤的经济、实用、简洁、真实的“绿色课”相比,上述示范课、公开课堪称豪华——新颖、花哨、造价高,与常规课脱节,好看不中用,不能推广应用。一些老师私下调侃,这些新课堂就好比是童话里的“皇帝新装”,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客观事实,但谁都不明说。诚实单纯的学生却渐渐明白了:公开课老师就“大鱼大肉大操大办”,课堂激情四射、创意迭出、自主合作、平等和谐;而常规课则“咸菜、萝卜、白开水”,上课直奔主题,三言两语讲解便自由作业,方法依旧。吸引眼球的豪华课,一些新理念都能在执教者的设计意图中找到相应的体现,自然得到课改的认可,可繁华落尽,曲终人散,回到常态课堂中,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课课豪华呢?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课改距离学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什么时候缩小?似乎没有多少人来关心这些,衍生出难以言说的尴尬。

  二、美术学科辅导、竞赛中掺杂水分,暴露出“皇帝的新装”现象

  竞赛过频、奖项设置过滥,致使竞赛的含金量降低,失去评奖的激励意义。到底是什么在刺激着一些组织者和参赛者乐此不疲?一方面望子成龙的攀比风滋长了家长的虚荣心,不顾孩子的感受强加“兴趣”于其身,另一方面社会的竞争需要老师证明自己的价值,辅导孩子获奖就是最好的途径。一些老师就在作品辅导上做文章,凸显育人特色,课外大量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美术书法比赛。社会上的兴趣班也“蔚然成风”,家长们见面就相互询问:孩子在学什么特长,通过了某某学院的多少考级等等。组织者获“利”,参赛者要“名”,何乐而不为?说得好是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普及提高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获奖的小学生中有不少是现代版的“仲永”,他们在老师的“辅导”下,全国状元奖、一等奖、十级证书屡见不鲜,可几年后升入中学竟谈“美”色变,称“那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早就不画画了”, 特长俨然“泯然众人”了。由此可见,这种虚荣与功利“逼迫”出来的掺杂水分的获奖证书,无利于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无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无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三、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综合探索课难以操作,暴露出亚“皇帝的新装”现象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来自教改一线教师的反馈是:第一个层次的综合难度最小,美术教师稍动脑筋便可以轻松综合;第二个层次的综合略有难度,整合不好就成了地理课、历史课、音乐课,不伦不类,所谓“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而最难操作的当数第三个层次,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甚至需要走出去调查实践,然后课上汇总交流,并用美术的手段表现出来,有条件的还要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考察过程,这个过程没有三两周是完不成的。这种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但实际操作有难度,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考察的时间难以保证。课堂45分钟是不允许、也不可能完成外出调查的,学生只有利用周末来完成小组的考察,但往往周末却被家长们安排了英语、小提琴、舞蹈、奥赛等“要紧” 的特长补习,即使有点时间,小组人员家居相距甚远,难以召集。

  2、教学空间过大,调查指导不到位。好多学生由于长期习惯在室内上课,一旦走出去,便如放笼的小鸟般乱窜,外出安全难以保障。教师一人难以照顾全班50多位学生,更何况每位教师面对的是十几个平行班教学任务,请其他科目的老师参与其中也是不切实际的,课改当头谁不在忙活?

  3、收集资料质量不高。学生收集资料等考察活动看似是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实则难有成效。所谓搜集资料就是回家直接在网上搜寻,所得信息鱼龙混杂,好多信息并非具有科学性,而学生又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难以保证资料来源可靠性,且零乱、不系统。

  四、抽象的新理念与具体的新方法脱节,暴露出“皇帝的新装”现象

  理念与方法,一个说起来容易,一个做起来难。理念充实、方法架空,专家与一线教师位置脱节严重。新理念、新课标的书籍铺天盖地,而课堂具体操作实践的方法却少之又少。造成理念人人会讲,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新的突破,一线教师雾里看花,依旧迷茫。少有的几节示范课也是“理想化”的课堂,推广价值不大,甚至误导。有的教学设计繁琐冗长,设计美而操作难,好多是“纸上谈兵”。

  五、结语

  面对课改中的“皇帝的新装”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笔者认为:

  1、不做虚荣的“皇帝”。面对学生,我们如何教,教给孩子的应该是什么?不能为了外表的华丽而抛弃内在的实质,走弯路、搞形式、小题大作;不能贪大求全,什么都搞综合,什么都要人文,什么都要合作,什么都要表演,什么都要排场;不能为了过多追求感官上的新奇刺激而忽视美术学科技能的提高;更不能像有的美术课那样,“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被弱化削减尽失,难怪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听过一些美术示范课后感慨:这样的美术课不是美术老师也能上啊!缺失了美术双基传授的繁华课堂无异于“用最美丽的布做出并不存在的新装”。

  2、不做欺诈的“骗子”。不要忽悠学生的智商,要把课改落实到常规的教学中去,不能“公开课、示范课大鱼大肉,常规课咸菜、萝卜、白开水;辅导越俎代庖,亲自上阵代画。”一暴十寒。那样,学生们觉得老师很虚假,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动力,无异于是打着“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旗子的骗子。

  3、不做趋炎附势的“大臣”。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没有自我主张。那样无异于“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的大臣。

  4、要做就做“诚实的小孩”。虚荣与自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好像那个皇帝一样,光着身子胜利大游行,还觉得自己很美。除了孩子之外,那么多聪明的人都甘愿说假话。要反思为什么大人还不如那个“孩子”,做到头脑清醒,时常作批评与自我批评,始终坚持“向前走,往后看,不要忘记回家的路。”的科学辩证的课程改革观,让我们的美术课改远离“皇帝的新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美育 00034 课改的“皇帝的新装”现象 □何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2007-3-17 48256DEA008181F548257275000E1B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