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鉴藏
3  4  
PDF 版
· 换一种思路
抵制假画泛滥
· 艺术鉴定谁说了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3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艺术鉴定谁说了算
■潘欣信
  艺术市场中书画作品的真真假假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但还是时常被挂在许多人的嘴边。想想也是,既然是作为“市场”,当然以交易物品的质量作为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以真品的价格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东西,相信任何一个作为顾客的人都不会感到高兴。可是,书画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凭什么说真假,每个发言者都有一套,但是谁说了算,实在是一件让人很头疼的事。

  专家说了算?好像没错。可是,首先,“鉴定专家”是一个普遍的概念。一部中国艺术史,从远古到当代,流传的美术作品分门别类:书画、瓷器、杂件、古籍善本……不一而足,而数量又何止万千。何况近当代的东西更是浩如烟海,就书画而言,历朝历代、不同地域的作品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艺术鉴定界没有“万能专家”,近代书画某个领域的权威在自己的“领地”之外指鹿为马、留下笑柄的例子时常可见。其次,当前中国艺术鉴定界的“专家”黑洞不容忽视,也包括一些被称为“权威”的。不分青红皂白,顶着“专家”、“权威”帽子随便出具与一定数额金钱相应的“鉴定证书”的,也有人在。可见,不能全认为专家说了算。

  家属弟子说了算?也有道理。在没有公认的权威鉴定专家的情况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书画家的亲属、弟子和朋友上场,作为鉴定家说话的现象。当然有其中的好处,但常常引起不良后果的是,一方面,家属不一定是专家,家属中一窍不通的多的是,鉴定中往往片面、局限,有时甚至是感情用事;另一方面,一小部分品差质劣的亲属及弟子,别有用心地给复杂的艺术鉴定制造了更多的麻烦。

  市场说了算?似乎很有说服力。因为按照经济学理论,一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可是艺术收藏界,似乎不遵守这样的经济规律的例子更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有不少:正面的例子主要体现在古代流传的作品上,一些古代的书画摹本,本来就是赝品,但是并不影响它的价值。反面的例子是:许多的假冒伪劣作品,在种种的操作下也常常有一个好价钱。在经济规律那里,一件普通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这影响上下波动的因素是这个物品的稀缺程度。由于艺术创作规律的制约,艺术品的价格似乎更受稀缺程度的制约。而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数量也不可能受市场制约,市场过剩或者不足,都不能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家创作的热情。倒是很可以刺激作假者的热情,从这个角度说,是市场催生、助长了假冒伪劣作品的更多出现。

  那么,书画鉴定怎么办?

  应该是书画收藏者说了算。

  因为:“艺术鉴定”中,辨真假固然是重要内容,但必须首先要以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性”为第一要义!

  首先纠正的是我们对于“艺术鉴定”概念的理解,艺术鉴定不是公安或医院部门的科学鉴定,需要遵循严格的科学规律,黑白分明。艺术品鉴赏本来就具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特征。艺术作品的价值也不可能进行量化,即使一个书画家的艺术作品相对稳定,我们也不能说他的每一件作品的价值都一样。赝品中也有艺术高低之分。有人期望可能对艺术品进行“科学的鉴定”,这无疑是说梦之语,鉴定出了真假,却决定不了价值。艺术鉴定是集学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的学问,看那些“来也熙熙、去也攘攘”的收藏大军中,有几个能做到?艺术鉴赏与收藏队伍越来越扩大,不能指望人人成为专家,成了这一处的专家,还有更多的门类是门外汉。所以,梦想“火眼金睛”无疑是图增苦恼。

  所以,艺术鉴定中,真假不是问题,艺术价值说了算。对于投资者,可能大赚的同时,也必须冒“一纸千金的背后往往有一张废纸”的风险,有风险的投资市场才是正常的;对于鉴赏者,不必费尽心力去讨真假,倒是训练一双发现美、辨别丑的眼睛是首要,这样才可能以平常心对待艺术品。艺术价值说了算,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才能发挥作用;鉴赏者有日益聪明的慧眼,艺术市场也就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完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鉴藏 00008 艺术鉴定谁说了算 ■潘欣信 2007-3-24 48256DEA008181F548257003005684A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