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中西美术比较十书》,由10本关于中西美术比较的专著所组成,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美术种类,将中国的和欧美的美术摆在一起,互相对照,加以分析和比较,寻找它们的异同,它们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等等。像这样比较系统地研究,像这样规模的美术比较丛书,在我的印象中,以前还不曾有过。
美术界都记得,在一个时期里,除了少数的艺术流派和一些作品外,西方美术对我们曾经十分陌生,曾经被当作毒瘤祸水,给予过排斥和批判。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不少人眼里,以为西方美术通通高妙完美,皆成模范。这两种偏狭态度虽然表面相反,实质上,除了受当时某些政治的或流行思潮的影响外,都是缘于对西方美术的无知或者“偏知”。比如,—些人只懂西方,或完全沉湎于中国,当被偏爱蒙住一只眼睛时,也容易产生偏见。总之,对西方美术,不论是盲目的肯定还是盲目的否定,都是片面的看法,持这样的看法怎么能做到“洋为中用”呢。
比较是鉴别,但首先是思考和认识,是较为全面和较为深入的认识。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而形成的艺术形态,它们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比较不是较量,不是竞分高下优劣,而是通过剖析、发掘、探寻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形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通过对照对比,发现中西美术在某些方面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比较也是一种对话、交流和沟通。这一过程必会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合。对中国的或西方的读者来说不仅可以从中更多了解对方美术,而且也藉此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自己民族传统的美术。
在这里,我们是把“比较”作为—种认识的方式和方法的。在当今美术研究中,比较的方法还没得到充分地运用,倘和文学研究相比,显然落后了许多。美国学者史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在1886年。以后在欧美文论界逐渐形成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两大学派。80年代中期,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使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内提到议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