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思潮和流派名目繁多,兴衰更迭;文艺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影响深远的文艺理论家。既为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乃至主宰着当时的文坛。然而,一切系统理论都有时代局限;其思想方法和批评方式不无片面性。就拿19世纪3位大文艺理论家圣伯夫、勒南、丹纳来说,他们的历史作用和作品价值虽不可抹煞,但他们对同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即代表时代精神或具有超前意义的原创性作品,往往视而不见,甚至横加指责,因为他们囿于自己实证主义社会学评论原则,常常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比如他们对同时代的斯当达尔、波德莱尔、福楼拜根本不理解,从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历史证明,恰恰是这3位当时不被理解甚至受贬抑的作家,对20世纪法国文学影响最大。他们的作品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得到赞赏,进而他们的文艺评论和书信也得到重视,并被后人整理出版,最后他们的文艺观点成为指导20世纪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础。这种情况也反映到中国的翻译界和文艺评论界:圣伯夫、勒南、丹纳的著作早就有过介绍,很多文艺理论教材和书籍早就评论乃至运用他们的观点,而斯当达尔、波德莱尔、福楼拜的文学创作虽大量翻译,但他们的文艺论述很晚才开始介绍和翻译,而像《福楼拜通信集》这样的宝库,至今只有少量选译。
有成就的小说家、诗人、画家,大多创作经验丰富、文艺修养高超、学识精深、视野开阔而独特,但一般不写理论专著(少数除外,如萨特等),至少不写教科书式的理论专著。他们的文艺观点往往是零散发表的,或为人为己作序,或有感而发,或应付时局,或参与争论,所以一般不当作理论著作受人重视(少数除外,如维克多·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他们的文章看似缺乏系统,实则深入浅出,具有真知灼见,可谓“真佛只说家常话”,发人深思,回味无穷。比如《克伦威尔序言》至今仍有价值,仍被史家引用,而剧本早已乏人问津了。就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有诗集10卷,早已散佚,独这篇序流传千古(字好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文章也是上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外皆然。
纵观中国的外国文艺引进工作,我们发现,各个时代的外国重要文艺创作和理论专著多有翻译和介绍,但重要作家和艺术家的文艺论述的介绍和翻译却不多,更缺乏整体性。如果说作家、艺术家主要靠其创作做出贡献,不等于他们的文艺论述可以被忽视。相反,更应备加重视,因为他们的论述多为切身体会,是把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东西,聚合了大量后来成为经典的原创性思想元素。如果把每个时代名家有关文艺的重要言论汇总起来,编成丛书,便能看清他们文艺上的追求,对我们来说,仍然可以起到启迪思想、洋为中用的作用。所以,本《译丛》拟从各个时代择取一些以法国大作家为主体的著名人物,编译各家有代表性的文艺论述,分集出版,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