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和学术是两码子事,娱乐是取乐为底线,学术以责任为标尺,各不相干。
当然,再浅显的道理也会碰着糊涂人。如果一些半糊涂半不糊涂的人碰上会“忽悠”的人,那弄不好也会糊涂。
中国有句老话,叫拿虎皮当大旗,现在很多人“用得很好”。这两天互联网上盛传一个无名氏帖子,叫《知情人揭露鉴宝节目真相:假画当真画估价上百万》。居然有人用最具备公信力的媒体“开涮”,是无知者无畏?还是……
事实上,不管怎么样,买家或者爱好者只要提高自己的眼光和眼力,别把娱乐当学术,这种事情都可以一笑了之。选刊这篇文字,目的是告诉大家(这也正好是这些媒体“漏登的”)——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者
近来,不少电视台推出了鉴宝类节目,以其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吸引了大批观众。但是,也有些节目内容存在很多问题:仿造拙劣的假画,在节目中被当做真迹估价上百万元;鉴定专家把自己收藏的假画作拿到节目中估出高价,欺骗观众;大肆宣扬藏品能够升值的时候,从来不说明收藏市场的交易风险等等。
以假当真
书画鉴定家张蔚星表示,现在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中把赝品当成真品的情况确实非常多。以某电视台的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为例,2006年的一期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但其实这套通景屏是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差甚远。书画行内一般认为,达到七成像的仿品,可以被称为高仿,在市场中往往可以以假乱真。这套通景屏只有四成像,仿造水平仅比地摊货略强。在电视上被当做真迹公布出来,会让广大观众以为,这个水平的作品就是齐白石的真迹,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评委收藏假画鉴定为真迹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画鉴定家透露,该电视台的另一档艺术品投资类节目,在去年的一期节目中,曾聘请一批南京所谓著名书画专家担当评委。节目中,有一幅署名郑板桥的竹子画,有大约8平方尺,可谓尺幅巨大,专家团给估价500万元。但实际上,这幅画是赝品,而且属于高仿级别,非专业鉴定人士难以认清其本质。这位书画鉴定家还透露,其实这幅画就是担当现场评委的某位南京书画专家的,是他以极低的价钱从别的城市买来的,而且买时就知道是赝品。不知他通过什么手段,把自己的画搞到自己当评委的节目中,而且当着亿万电视观众,把赝品鉴定为真迹。其实即便是郑板桥的真迹,如此尺幅的作品现在市场价格也仅300万元上下。
报喜不报忧
从事书画鉴定业10余年来,因为一张画导致倾家荡产、犯罪入狱,乃至背井离乡的事情,张蔚星见得太多了。他说,在外行人看来,文物艺术品买卖,只存在真伪的风险,但其实投资的都是真迹,也存在巨大的交易风险。每个画家作品的价格,都是有涨有跌的,瓷器、青铜器等其他品种也一样。藏品的价格随着牛市和熊市的转变而不断变化,这一点与股市十分类似。比如很多当代的画家和书法家,其作品去年以来价钱跌得厉害,如果2005年年底或2006年年初有人按当时的市价买入其画作,现在按当时的价钱卖,不会有人理睬了。
现在股票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都反复强调“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有的还在屏幕下方打出上述字样。而反观各电视台的收藏鉴宝类节目,则从来没有此类提示。
专家做假
文物专家方书华介绍说,现在文物鉴定界不但赝品泛滥成灾,而且伪专家也很多。伪专家大概分为几种:一种是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假货;一种是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真货;还有一类专家声誉卓著、著作等身,但搞的是纯理论,明明不懂鉴定,还要去搞鉴定;更有的专家,以开证书为荣,以赚钱为目的。如果把这些专家请到电视节目上,就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