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派著名画家徐君陶的大型画集《徐君陶画集》和《徐君陶画传》(卢兆林著),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举行隆重首发式,还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大型徐君陶画展。至此,徐君陶个人画展,第三次惊动北京城。
徐君陶前两次大型画展,分别于1993年和2002年,应邀在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举办。著名画家、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先后两次邀请徐君陶进京办大型画展,亲自主持画展开幕式,这是中国画研究院少有的。富有创新的作品和规模惊动了京城。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孙克、刘龙庭、阮宗华、水中天、薛永年、夏硕琦、赵力忠等参加了徐君陶作品研讨会。在京众多新闻媒体上以显著的地位突出宣传报道了画展盛况。浙派著名画家徐君陶的名字,一下子飞遍北京传到全国。特别是一代宗师潘洁兹称赞徐君陶的画:“很好,很好。少见。技法变化莫测。”他还挥笔题词:“摄浙派之灵秀,入北派之雄浑,继传统之绝学,开人物之新风。”他还亲自撰文,为徐君陶画展写了前言。在北京的吴冠中、冯远等大艺术家都来观看徐君陶的画展,吴冠中先生看了画展后,为徐君陶题词“风格是作者的背影”。大家知道首都北京,美术界人士眼界很高,很多人不敢轻易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何故这位来自浙南山区的徐君陶画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应邀前去办个人画展?
徐君陶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他的人物、花鸟、山水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深厚的生活基础,扎实的艺术功底,成熟的笔墨功力。他的每幅画,都像一首洋溢着激情的诗,生动活泼的故事,能抓住观赏者的视线,久久驻足在画面前。大家知道,徐君陶出生在浙江富春江畔的农民家庭,这里是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的地方。他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7年,在王庆明、童中焘、孔仲起、王伯敏、顾生岳、李震坚、方增先、舒传曦、潘天寿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在校学习中,早就与李延生、李子侯、陈松林等参加主题性美术创作,《八把山锄闹革命》(绍兴)、《大高坞创业记》(诸暨)等,在浙江日报、浙江美术出版社刊发;与王庆明、方增先、李震坚老师合作《长征组画》,入选当年全国青年美展及出国巡回展览;与舒传曦老师合作《跟着毛泽东》宣传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徐君陶大学学习和绘画创作活动,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参加工作后,在丽水、缙云山区的清贫、困苦、坎坷的生活磨炼和勤奋苦练,练就一副硬功夫。其间徐君陶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作品《高机与吴三春》,曾获浙江省连环画二等奖。当时为了画好这本连环画,他在极其困难艰苦的环境中,跑遍了丽水各地,写生了上百幅风情民俗的速写。在这段时间里,他还有机会赴宁夏、甘肃、贺兰山、敦煌等地参观写生。尔后,又应新疆乌鲁木齐市文联邀请,参加丝绸之路考察写生,路经喀什、塔什库尔干、布尔津等地,历时三个多月。归来时,人瘦了,脸黑了,妻子都差点认不出徐君陶了。的确,徐君陶换了一个人了,换成一位艺术视野广大、创作题材丰富,特别是西北充实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题材。徐君陶是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旁人不愿去、不敢去的边远地方,他就是要去写生,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所以他回来后就创作了一百多幅美术作品,例如《姐妹俩》、《塔吉克少女》、《塔吉克之家》等等。1992年君陶调入杭州西湖书画院任院长后,他先后又赴云南西双版纳和四川峨嵋山游览写生,他的眼界和绘画题材更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而且创作热情如泉水般喷涌出来。创作的《秋》、《牧羊女》、《母女》等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破前人之藩篱,立新意于当世”。在新时期,徐君陶的美术作品突破传统,创造了新意境。他的人物画是写实的,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和生气。徐君陶人物画,既有画很精细的工笔,也有画很粗放的写意,有时又将工笔与写意的技法结合起来。君陶在创作人物画的过程中,也能将花鸟画用笔用墨的技法糅入到人物画中去,可见徐君陶画艺之高超。这也是“新浙派”人物画之一大特点。“新浙派”的人物画作品是技高一筹的,徐君陶也不例外。在工笔与写意画法结合的方面,徐君陶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尝试。君陶以少数民族少女为题材创作的《剥青豆》和《紫丁香》两幅精致细密的工笔画作品,其环境和气氛是写意的。《花仙子》体现了以线造型的中国画的重要特色。《姐妹俩》中采用了人物实、环境虚的泼彩技法,在虚实结合上寻找突破。《炼丹》、《江雪诗话》这两幅用洁净的技法,反映了勇敢者孤独、坚韧而争取成功的精神。《补天图》是对女性善良、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的歌颂。他创作的作品,都能按照自己的个性率意而为,做到了不追求风格而风格自立的绘画最高境界。在花鸟画方面,徐君陶的绘画笔法更为奔放自由,在追求随意、自然、平和、静气,并在静气中表现一种生机。这与君陶20余年山区生活,朝夕与山花和飞鸟相伴,加上对历代花鸟画技法的深入研究,创作与研究互补,相互促进有关。徐君陶的花鸟画既有工笔,也有写意;在花与鸟的造型方面,既有具象,也有抽象。如用生绢画成的《枇杷》、《墨牡丹》等,就创造了一种水晕墨彩的独特效果。在《木兰花》中,徐君陶利用了画背敷粉法,可以更好地衬托出玉兰花的娇嫩和洁白。在花鸟画创作中,他还偏好虚谷的侧锋用笔和海派绘画鲜丽的色彩,并将这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语言。传统笔墨中对中锋用笔的过于崇尚,会影响线条的多样化表现。故此他研究了一些传统中擅长运用侧锋、偏锋的画家的作品,从中寻觅笔墨发展的可能性。在花鸟画中既笔法放纵,又严谨精到,创造了花鸟画的新境界。他创作的花鸟画题材极广,几乎触及了所有题材。
徐君陶不仅在绘画上有创新,而且在绘画理论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挤出时间看书学习、研究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宋、元、明、清以来,如陈洪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以及黄宾虹、潘天寿等。他在研究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花鸟画创作的体会,写成《花鸟画笔墨技法详解》一书。此书分工笔、兼工带写、小写意墨法、小写意笔法等九部分,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花鸟画的70余种古代与现代笔墨技法,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受到美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好评。他编著的《陈洪绶与任伯年》一书,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在美术界影响很大。徐君陶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评价美术史上的陈洪绶与任伯年,起到了很好影响。他还深入研究了虚谷,写成虚谷研究的手稿。君陶喜欢明朝倪元璐的书法,元璐书法喜用侧锋,他学会用侧锋练字的书法也很好,自成一体,字体结构间都蕴藏着画意。在文学方面,君陶以缙云盘溪山区建设小水电为题材,创作小说《七一的灯火》,在当时的《杭州文艺》发表。与弟弟徐君然到钱塘江守桥部队深入生活,创作电影剧本《蔡永祥》。可见徐君陶的文化修养很深,因此,他的美术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和灵气,创作旺盛而佳作不断展现。
潜心艺术,佳作连连获奖并收藏。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大学毕业不久的徐君陶,一幅人物画《团代会上》崭露头角,在画坛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作品多次被出版。画家还应邀复制了3幅,分别为天津、上海、辽宁三家国家博物馆所收藏。此后文化部举办的群星美术作品展,他创作的《剥青豆》荣获铜奖。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他参展的《墨牡丹》,经过专家层层评选,最后评为铜奖。他的《紫丁香》送全国文联美术作品展展出,获得艺术界的广泛好评,全国文联收藏了《紫丁香》。国家博物馆闻讯后,指名也要收藏《紫丁香》。还有中国画研究院、柳州博物馆等,收藏了徐君陶几十幅作品。《徐君陶画集》、《徐君陶作品选》和《徐君陶画传》先后出版;《中国画二十家》和《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作品选》中收录了徐君陶的作品。各地画商和画廊老板千方百计要收购徐君陶的美术作品。“山高人为峰,再创人生辉煌。”徐君陶在回顾和梳理过去40年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时,更多的是在思考今后10年、20年创作趋向。也许他会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人物画的创作、探索上。他注意到画面的厚薄、巧拙和整体效果。不管当今中国画坛如何浮躁喧嚣,他继续以绘画“放歌着他人生中最美最动听的天籁之声”。“徐先生现在的生活经历就像金字塔宽厚的塔座,今后在此基础上再有所发展,金字塔尖就会慢慢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