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设计周刊
3  4  
PDF 版
· 创意在西湖,设计在杭州,
制造在浙江,市场在全球
· 西湖创意谷,一把争上游的钥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西湖创意谷,一把争上游的钥匙
□檀 梅
  有一个游戏很直观地名为“争上游”,如果用于比喻中国创意产业从产业下游向创意上游攀爬的过程,也很形象。

  一方面,从计划经济的规矩方圆中走出的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创意留白,创意工业青黄不接;另一方面,嗷嗷待哺的中国市场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意们有着极佳的食欲和胃口。

  补课是必要的,饕餮是难免的,一个个创意策源地也应运而生。

  4月22日,杭州市上城区和中国美术学院联手共同打造的“西湖创意谷”首个园区“开元198”从老校园开元中学起步。

  设计陈逸飞“来”了,色彩宋建明、服装吴海燕、雕塑渠晨明来了……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科技、艺术设计、文化娱乐等创意行业的劳动力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12%上升到今天的30%到40%,在中国,传媒人、策划人、出版人、设计人、广告人、经纪人等创意人群正进行自身的角色转型。

  艺术界、媒体尤其是当地政府对于新一代的创意人群寄予了很大期望,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往往他们的名字就是创意的代名词,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创意语言,以及更清晰的思路,而且,有自己的读者群。他们的到来,将使得源源不断的创意从这里诞生,他们的到来,也将解答一些问题。

  比如,中国的创意产业到底能走到什么程度?作为一名生长在中国的,有个人理想的创意人,你的想法是否清晰?你是否建立了自己的设计美学?你的工艺是否精湛?你的材料是否能足够表达你的想法?你的市场推广是否为你找到了即使为数不多但足够准确的读者群?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尊重自己的创作?与纯粹的艺术作品不同,你是否还有足够的耐心去与不同的领域进行沟通,让你的创意产品被应该接受的人看到或者了解?

  事实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不是参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而是他们如何在这个市场中让更多的掌声响起来,让清新时尚的文化气息飘荡在城市的上空,让生活“奢侈”在美好的创意上,从而带来整体生活品质的提升。

  所以,对于欣欣向荣的创意人群来说,散落在城市里的创意空间正在充当着孵化器和测试剂的作用。

  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用心制造一些文化创意群落,给了我们更加切实的视角,感觉到文化的力量。

  早期的上海创意人群自发群聚在废弃的老厂房、旧仓库里工作,苏州河、莫干山路、八号桥、泰康路等LOFT创意区域应运而生。

  尔冬强艺术中心坐落在著名的泰康路上。泰康路的今非昔比,是因为那里由早已废弃的厂房变成了艺术家聚居的地方。于是它似乎象征着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跨越——它宣布了制造时代的即将终结和创造时代的来临。

  日本人说过“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韩国人说过“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新加坡也把“下一个繁荣”寄托于创意产业,英国国会指出“人民的想像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而我们相信:文化创造价值。

  当时像尔冬强的“汉源书屋”这类喝茶看书聊天的场合确实不多,国外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文人的雅集,在那里写字画画诗词唱和,他就做起来了。民俗博物馆也是因为他爱好民间的那些好的制品,当时收的人较少,好东西也多。现在很多人做这样的事情,他就去做别的了。他后来投身于西域文化,西域让他一下子进入了几百几千年的历史。

  做创意产业大概要的就是对文化的理解。就像西湖创意谷“开元198”的校舍,它保留了以前的一些东西,让人有机会触摸那些值得怀念的生活,那融合于自然山水的青砖色情结,正是通向人文环境的中介。

  对于城市中最大多数的居住人群来说,越来越多新兴的创意空间将可能帮助我们打开创意生活的“第三只眼”。

  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大小小的创意产业园区一样,西湖创意谷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创意空间,她的愿景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大学科技园。

  入驻这里的人都是很有创意的人,他们不是来做买卖的或者是开小店铺的。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做得很好的人,他们将在这里带领下一代人。 

  创意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任何创意产品都只是承载生活方式的媒介,我们应该承担起打造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的责任。”

  打开眼界后所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台湾著名建筑师登琨艳的体会是,如果拿美国或者欧洲的东西来和那里的人竞争,那是瞎扯,只有拿出自己的东西才行。那我自己的东西在哪里?除了自身天分之外还有就是我最深处的文化的根基。我认为我的力量还是在母源文化。如同西湖创意谷,与摇曳湖中的荷莲一样,必须是生长在这一方人文山水之中。

  英国《金融时报》曾经预言:“用不了太久,西方就会成为中国创意的净进口国。”这样的观点也许是基于这样的事实:

  眼下的中国,类似西湖创意谷这样的创意发射地,正在集聚、辐射着无穷的文化创意,一直抵达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这使得中国,在世界创意产业链的升级过程中,将再次扮演一把隐秘的钥匙。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设计周刊 00010 西湖创意谷,一把争上游的钥匙 2007-4-21 48256DEA008181F5482572C10033F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