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4版:副刊
3  4  
PDF 版
· 我的私淑老师
· 雨园东隅观梅
· 三香斋记缘
· 卡雷尔·阿佩尔
《双头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的私淑老师
  叶浅予先生是我敬重的美术前辈,也是我一无拜过门,二无学过画,三无上过课的私淑老师。私淑什么?私淑他的为人,私淑他对现当代美术家极其作品的评述。也许有人要反问:叶老是现当代的大画家——既是漫画大家,又是国画大家,虽说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堂堂大教授,但教的是中国画创作,从来没有听说他开过现当代美术史论课,你这个自称私淑叶老的弟子从何而来?不是冒牌货又是什么,还不老实招来!

  诚然,当今冒牌货——冒名牌大学,冒名牌教授,冒名人名家名流的学生,不胜枚举。但是我没有冒牌,也没有必要冒牌。因为我从未在叶老生前,在人前或名片简历上亮过叶老私淑弟子的牌子。可以说这篇前言是第一次白纸黑字公开的亮相。为什么我要亮相。且听我慢慢如实道来。

  我与叶老相识于1983年,机缘是访谈。访谈什么?访谈张大千。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病逝台北,消息传来,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闻风而动,委托中国美协、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筹办“张大千遗作展暨张大千艺术研讨会”,并将研讨会主持人的任务落实到张大千的老友、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叶浅予的身上。这是建国后,张大千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公开亮相,也是官方第一次主办名为研讨实为纪念性质的张大千(艺术)研讨会。作为作协机关报——《文艺报》一名记者,我自然近水楼台,捷足先登。电话中向叶老提出了采访的要求,得到了他的允诺。

  记得是6月初的下午,我应约来到东城甘雨胡同的叶老家中访谈。年逾古稀的叶老刚从济南举办画展和讲学归来,风尘仆仆,白发苍苍,但双目炯炯有神,精神充沛,十分健谈。在他的画室中,我们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

  交谈中,他发现我对张大千的艺事活动知之甚详,惊奇地问我多大年岁。我说人到中年,四十有二。他低头想了一想,睁大眼睛盯着我问:年纪轻轻,怎么知道张大千这么多事?我告诉他说,因为喜欢张大千的艺术,对他传奇般的人生又颇感兴趣,所以从张氏在京的友人和门人处多方采集他的艺事活动。他听了大为高兴,用手拍了一下画案道:我正在筹备一个座谈会,既然你人头熟悉,就来做我的联络员,联络会务活动。先帮我拟定一个参加座谈会的名单。不容分说,初次见面就给我分派了任务。

  访谈回来,我将录音整理成一篇4000多字的《叶浅予谈张大千》的访谈文章,发表在《文艺报》(七月号)的刊物上。

  6月13日研讨会在美术馆东展厅举行。这一天也是“张大千遗作展”的开幕之日。观摩画展的人十分踊跃,正所谓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与会者坐在东展厅,厅中央用长桌拼成一张大会议桌,桌上清茶一杯。与会者有来自张氏各地的亲友、门人20来人,还有在京文艺界知名人士,总共40多人。从上午到下午,开了一整天,发言紧凑,有血有肉又有感情,叶老十分满意。会后,他又要求我把每位与会者的发言,整理成文,编辑成书,联系出版社出版发行,我遵照吩咐,在他的指导下,在黄苗子先生的协助下,编辑成《张大千的艺术道路》交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是我踏上研究张大千的第一步,可是叶老却对我关爱备至,人前人后常说我是研究张大千专家,是个人才,还私下鼓励我继续努力多写,并把我的文章推荐到香港《大成》杂志发表。主编沈苇窗是张大千生前老友,也与叶浅予多有交往。不过我倒要感谢已故的沈苇窗先生,是他提供版面,让香港和海外读者在《大成》杂志上及时读到了我撰写的《张大千艺术圈》的文章。

  我生也晚,与张大千先生悭缘一面,无法当面向他访谈求教,故写作他的艺术交往文章十分困难。当事人缺席,怎么办?只得求助于报刊资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还好办,可以去北京、上海两地的图书馆查阅,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就难办了,大陆报刊一片空白,只得求助于香港的剪报或图书出版物。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是叶老,二是黄老(苗子先生)。叶老不仅是张大千的老友,是大千艺术圈中的人。我自然要采写,列为一章;而且他对张氏交往中的有些艺友(诸如徐悲鸿、齐白石等人)也多有往来,可以指点;叶老、黄老的海外友人多,张氏在港台出版的画册、传记、纪念文章及有关信息资料,每有寄赠,便供我参阅。正是在叶、黄两老的指点和帮助下,才使我顺利完成《张大千艺术圈》的写作。

  叶老不仅在中国画领域、在张大千研究方面引我登堂入室,还把我引进了三四十年代的漫画圈——介绍京沪健在的老漫画家。使我有机会走进漫画圈,走近漫画家。才使我得以孕育《百美图》的构想——请美术家画出自己的漫画像,并题写甜酸苦辣艺术人生的打油诗、打油词,我则配文,以随笔的形式为美术家的艺术人生写文。叶老不仅最早以自画像参与,而且在征集过程中出了不少点子。《百美图》的结集出版,与叶老的帮助主持也是分不开的,可惜出版之日他已逝世,没有看到《百美图》的样本。

  撰写张大千艺术圈的同时,我曾构想过为叶老撰写一部《叶浅予艺术圈》的专著,也着手撰写了十来章。我总以为叶老就在我身边,他不会老,他永远健在,不用电话预约,可以随时登门访谈。因此断断续续,没有抓紧,只写了十来章。谁知他也会病,也会老,也会走,一走再也唤不回来了,再要访谈全部落空。叶浅予艺术圈就成了现在这样的半部,这是平生追悔莫及的一件大事。

  2005年5月8日是叶老逝世十周年的忌日,2007年3月31日则是他的100周年诞辰。作为一个不成才的私淑弟子,只能以这本半著半编的不像样的小书供献给叶老夫子,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够笑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44 我的私淑老师 2007-5-5 美术报000442007-05-05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