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质雅(1883-1964)字衡若,又字若公,别号北堂,长安少年等,祖籍今陕西西安。出生于清末官宦兼商贾之家,好交游,富收藏,尤钟金石碑拓字画。1901年(辛丑)离乡,时光绪27年,为光绪解元。清末民初曾一度任职于上海工部局交涉司衙门,不久即辞职专商,主营房地产业。陆氏生平尤喜结交文人墨客及绘事中人,比较著名的有齐白石、金城、狄平子、冯超然、吴湖帆、赵叔孺、王福厂、乔大壮、赵起、童大年、邓散木等,并好音律诗词,上世纪20至40年代活跃于京蓉沪宁苏杭等地。1946年后定居上海,1964年病逝。
陆氏除收藏金石外又富藏书,此次拍卖中即有白石为其所刻朱文“孤本”印一枚。1939年顾廷龙先生在日寇侵华之时,为抢救文化遗产在上海筹办合众书局也就是现在上海图书馆前身,陆氏将所藏珍贵古籍予以捐赠。
到陆质雅时,陆家已经是三代收藏金石书画,所以齐白石有为其治“三代石缘”一印。现藏者手中藏有齐白石在38岁时为陆质雅所刻仿汉印,近代著名篆刻家韩登安先生见之不禁赞叹齐白石篆刻也是取法秦汉。世人称其木匠出身,无源无法是毫无根据的。陆氏在几十年中请齐白石为其治印近200方,齐白石在一方印章边款中写道:“嗜余印者,君也。”可见陆氏对于白石篆刻艺术的追捧。
原为陆氏所藏的这批齐白石印章,唐云、谢稚柳等都曾观摩并为之题词。其中,近代著名篆刻家钱君匋题写“石迹耿千秋”,以志对白石老人篆刻艺术的敬仰。上世纪70年代后,这批印章大部分归于现居美国的王氏,王氏为海上著名绘画大师之后,平生酷爱金石书画,收藏颇丰,特别是在得到这批“白石遗朱”后,视为至宝,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聚石楼”,自称聚石楼主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批白石印章,多次与身在美国的王氏联系,希望将这批“白石遗朱”付诸出版,以光大齐白石在篆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经双方努力,终于在1993年作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主要出版项目列入计划,并顺利出版了《白石遗朱——聚石楼藏印》,收录了聚石楼主人收藏的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印章100余方(见附图)。1996年,罗随祖先生编辑《齐白石全集》篆刻卷时将这批印章悉数收入。
此次匡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说服现藏者将这批“白石遗朱”的一部分释出,参加为纪念齐白石逝世50周年而精心准备的齐白石专场拍卖。当这批印章原石费尽周折终于来到匡时之后,国内众多齐白石鉴赏研究专家和篆刻家们接踵而至,只为欣赏他们心目中所景仰的大师遗作。中国国家画院为纪念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在2007年四月举办了“造化神功——齐白石艺术展”,特地商请匡时提供这批印章参展,匡时在经过委托方的同意后,将这批印章借与国家画院参加了这次展览,引来了众多齐白石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众所周知,齐白石存世作品,以绘画居多,书法其次,篆刻作品仅仅2000余方。这不仅因为篆刻创作无论难度还是花费精力都要超过书画,年老力衰后创作难度更大。而且,白石老人对自己的篆刻自视甚高,从他对儿女的遗嘱中“子孙不得一印与人”之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篆刻作品的珍视。同时,我们从他1931年自订的“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 中所提到的“刻印:每字4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4元,刻上款加10元。”而润例中绘画的收费是“花卉:条幅二尺10元,三尺15元,四尺20元按此方法计算……”。可见,当时请白石老人刻印,所付出的代价是肯定要超过绘画很多的。
这批参拍印章,创作年代从1922年到1947年,涵盖了齐白石篆刻艺术由发展期到成熟期的全过程,我们从这批印章中可以清晰地把握其艺术发展的脉络。从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印章的数量以及用心的程度看,当时,陆氏对于齐白石来说是个很大的“客户”。由于很多作品,都是陆氏命题索刻。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在白石各类印谱中难得一见的特殊作品。这对研究和学习齐白石篆刻的人来说,无疑是增添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齐白石印章,包括陆氏所藏印章,在过去几年,也陆续有一些散落于世的作品露面于国内外拍卖,而这次70余方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齐白石研究专家郎绍君先生在欣赏过这批作品后也慨叹:应该让国家的画院或者博物馆收藏,让它们散落,实在是太可惜了。
齐白石篆刻艺术之精湛,前人之述备矣,致力于白石书法和篆刻研究近30年的国内优秀书法家、篆刻家刘彦湖先生的评论也是十分精彩,在此,我们就无须赘言了。唯祈这次拍卖可以引起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