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 记者 蔡树农 “福建、山东、甘肃三个省区,既有南北方之分,又有东西部之别,这种地域分布无疑具有当代书法现状调查的抽样性价值。这次展览开幕将举办“地域书风展——2007北京国际书法学术论坛”,“以当代书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题,从专题演讲和自由论辩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具有一定国际性的学术研讨。
在信息频繁交流的当代书法创作中还有没有地域性特征?”
艺术信息自由化时代对艺术独创性追求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本地区艺术生态环境对书家的影响是什么?’
‘当代书法创作的倾向性优势与弊病的估计?’
‘中国当代书法发展趋势与全球化进程的关系?’
学术论坛的论题将以这个展览作品现状为基点,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论的延伸。”
我之所以大段引录《地域书风展——闽南风·陇上风·齐鲁风》作品集刘正成的序言,一是它的确写得在理,二是由序言中的这段话指导的“2007北京国际书法学术论坛”,在真正有学者、智者听从主持人话可以有批语声章的时候,批评却卡壳了。
批评者的声音是:在信息全球化全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书法资源的汩汩而出以及全民共享,地域差异已变得微乎其微,南北、城乡、中西、雅俗、朝野均零距离对视。地域书风的事实是否存在?如存在,则地域书风的影响是否强大到可以研究的程度?以《地域书风展——闽南风·陇上风·齐鲁风》为例,它的“三风”是否可作中国地域书风的代表?如不足代表,则与5月2日由国际书法家协会和驻韩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地域书风展——闽南风·陇上风·齐鲁风》将怎样“开拓经黄、标举新风”?总摄上述的疑问可以成立,则研究地域书风现象是否比研究地域书家来得不切实际?研究地域书家的效果比研究地域书风好得多?
批评的尴尬在主事者“批评”批评的声音“离题”收场。但客观地说,该论坛的空间还是不错的,梅墨生、曾来德、包立民、李延华、李一等的学术发言多言之有物。
“当天最为闪烁的亮点,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国际书法协会副主席张铁林先生主持的开幕式大奖PK,(进入PK的2件作品分别是甘肃的陈扶军和山东的于明诠,于明诠落败,见附图——记者),更将整个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据悉,此次评审本着‘开拓经典、标举新风’的宗旨,首先由参展书家自己评选出他们心目中的获奖作品9件,再由权威专家以专业的眼光评出2件候选作品,最后一关在开幕式现场由外国专家、专业媒体、书画拍卖有限公司组成的评审团对这2件作品打分,胜出者即为本次大奖(奖金2万元人民币——记者)得主。这种评审打破了一直以来书法评审的机制,有评论家认为‘此展在展览名称、展览理念、操作模式及评审模式上,均锐意改革,将开启中国书法评审的历史新纪元’。”
再引录一节“新闻通稿”,是觉得最后评论家的一段话大而无当,“历史新纪元”就这样容易开启?想到曾来德在座谈中讲的书法有点“天下盐”的味道,拿来作本新闻的标题,读者们以为然否?
中国文化部主管的国际书法家协会是第一次在国内首都主办规模较大学术性展览,还是要致以由衷的敬贺。书法界需要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展示、不同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