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世纪,一位穷则独善其身的苦瓜和尚在他的画语录中奋笔疾呼:“笔墨当随时代。”20世纪另一位国画大师也极力倡言:“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尽管这振聋发聩的声音随着岁月的流逝离我们远去,但他们高旷奇志、充满哲学智慧的理念至今仍挥之不去。当人们急促匆匆奔走于摩天大厦间罅之中,行驶在高架立交快速桥上,坐在计算机前查阅千万条网络汇集的信息时,你是否意识到这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这种物质形成的力量正迅速挤压精神生活原有的位置与空间,直接分割着传统文化的格局。而此前作为中国文化精萃之一的中国画,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形成了多元共存的状态。一些固守笔墨达到病入沉疴的人们,津津乐道享受传统赐于的便利,无意于巨变的现实生活。一方面他们心仪荒野中的山林茅舍去寻找失落的文明,沉湎于剥蚀的旧图式;另一方面,他们裹挟着笔墨的旗幡来昭示他人。我们不禁疑惑:是他们游离于这个时代,还是这个时代抛弃了他们?
需要强调的是,时代向前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问题的关键是笔墨如何面对现实生活和现代人审美的需求,能否或者怎样成为时代的参与者?应当说,传统笔墨大都表达的是优雅含蓄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一些致力于笔墨与当下现实联系的探索者们往往割断传统与现代,背离笔墨应有的艺术秩序,有意或者无意地凸现急功近利的思想。面对这种境况,是否放弃笔墨与时代的追求,重新回到传统山林里去寓寄于所谓的“精神逍遥”?当然不是!与此相反,我们必须进一步将笔墨贴近生活,关注现实,寻找传统精神与时代审美需求的契合点,解决在当代情境中艺术语言和笔墨方式,从而获得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思想与理念。
此次“当代中国画二十家巨幅作品展”的参展画家们,为我们表明了笔墨与时代的创作态度,确切地说是以笔墨和笔墨程式为视觉符号,在确立笔墨紧扣时代与“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前提下,实践着新的、旧的、见过的、未见过的自然生活,将平常之景寓于新的笔墨之上,带来全新的感受。又将奇妙景色回归原有笔墨秩序之中,彻底打破传统片面、陈旧属于过去的笔墨表现方法,以清新爽朗的创作心态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并拒绝了商业和通俗化的诱惑,具有一定的纯粹性。
此次展览的意义还在于它以同样规格尺寸的巨幅作品参展,这在当代画坛是少有的举动,具有展览自身的特点和效果。这些浩繁巨作佳构中的崇山峻岭、林壑烟霭、飞瀑流泉所呈现的博大气象对读者们内心具有强烈震撼力,还有繁花簇拥、荷香四溢、鹤翔天宇带来的赏心悦目,更有人物众多场面勾幻起形体、动作、传神的欲望。展览的作品无论是抒情、写实、具象、意象的表现手法,还是高远、深远甚至二度平面法的画面处理,无不明显地展示出博大、丰富、豪迈的意味。这不禁使人们追溯历史,重新回首荆浩、范宽、八大、吴昌硕、李可染等大师们的美学品格。可以看得出画家们不仅具备娴熟的笔墨技巧,而且能够驾驭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宏观能力,同时在作品的背后还潜沉着画家丰富的阅历、人品、修养,构成了作品的内蕴人文张力和时代魅力。
此次参展的20位画家们,以认真求索的态度,广博的胸襟,赋予了作品博大深邃的意境,成功地显示着新时代画家们的激情与面貌,为中国画创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他们用作品证明——与时俱进,是当前中国画发展的方向。
2007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