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家朱修立近日在荣宝斋举办画展,画展没有隆重的开幕仪式、没有客套的花篮,更没有显贵的领导,只是来了一些新朋老友。几杯清茶,几碟蔬果,一切都在祥和的气氛中慢慢地展开。
朱修立在南艺上大学的时候就有机会随傅抱石诸大家,完成二万三千里全国采风壮举,并有幸随伴李可染先生在皖南写生数月,在艺术道路上,两位大师给了他人格、思想、技巧上的重大影响。如陆俨少所说:“画画第一口奶很重要。”朱修立的第一口奶是传统的大餐,是有着丰富营养的传统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艺术创作上就硕果累累,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在80年代后,在他即将“知天命”之时,他困惑了,看不懂眼前的世界,更看不懂时下的画坛,他迷惘了,拿了张绿卡,到国外去了。在英国,他的山水长卷,继张大千、傅抱石之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使他对中国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自信心。在他人都在搞“现代”艺术的时候,他潜心研读着董其昌、八大山人、弘仁等古代诸大师们的画,解读他们的笔墨,并时常流连于山水之间,特别是皖南的一草一木,对他更是动情之物。朱修立出生于上海,求学在南京,工作在安徽。他时常带学生去山里写生采风,一住数月,对徽山徽水有着深厚的情感,特别是在皖南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文化对他有着太深的影响。在他的心灵深处,对艺术有着宗教般的神圣信仰,不容亵渎。他对皖南的一山一水,充满了柔情,皖南的一草一木,对他都是动情之物,在他的笔下,对艺术的情感是真实的,对山水的认识是崇高的。所以他画画是具有使命感的,他的作品精细,做人认真。他有时更像一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怕传统后继无人,怕民族文化消失,怕中国画成为没有“中国”的中国画。
沉寂了20年,朱修立近作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如新茶一般沁人心脾。一件件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极具现代意识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在他的画作中有气势恢弘的青绿山水,也有灵动率意的写意小品。他的作品野逸而不荒疏,色彩强烈而不艳俗,他重笔墨、重情趣、重胸臆,追求博大、精湛、正气。他的画作强调时代感,他的生活也紧跟时代。但现代人的一些浮躁、惊悸、焦虑、一夜暴富等诸多现代病他没有,有的只是平淡。平淡地对待名,对待利,平淡地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
在朱修立老师的简历中,大多数是“曾经是”,他曾经是省政协委员,曾经是全国画展的评委,曾经是优秀的专家,曾经是……等等,唯一不变的是“画家”二字,是画家,所以他依然游览名山,他依然以自然丘壑为己胸怀,集众美于笔下,画出一个清新世界。
2007年5月于吴天楚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