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6版:画家
3  4  
PDF 版
· 心灵的艺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卢禹舜绘画的理性之光与实践意义
心灵的艺术
■吴 杨
  卢禹舜绘画的理性之光与实践意义 ■吴 杨

  Ⅰ篇·创造奇迹

  春上的一天,我在中国国家画院邂逅卢禹舜,他已履新国家画院副院长。此前,我同他少有接触,也曾在采访其他画家时听他们话说卢禹舜。

  1987年,陈平、赵卫、陈向迅在中国画研究院联袂办展,时任该院业务处副处长的龙瑞先生建议办个四人联展,四间展厅正可一人一间。一天夜晚,在中央美院一间画室里,陈平、赵卫找到卢禹舜。此前他们并不认识,只见他小伙一个,趴在地板上画画,话虽不多,但是画得好。当即决定就是他了。

  这样,20年前一次突兀而至的机遇将卢禹舜领入中国画研究院。“四人山水画展”以超乎想象的成功在画坛引起巨大反响。画展结束,卢禹舜随后完成了在中央美院国画系的课业,留校代课,期间半数时间借住在中国画研究院,近距离感受李可染,他的作品、他的眼神、他的气质、他对晚辈的态度,即使他不讲话,也有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还有叶浅予先生、刘勃舒先生等人。叶老就住在画院,时常可见,其长者风范感人至深。

  当时他虽有机会留京工作,却终被家乡人挽留而重返母校执教,26岁晋升副教授,29岁晋升教授,30岁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种种殊荣,在黑土地的滋养下创造了种种奇迹,承担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从事众多社会公共事务,而能确保个人专业不受影响,甚至相得益彰,以其勤奋敬业及出众的才华在当代山水画坛独树一帜。如果把他的“八荒系列”一幅幅看下来,把他的文集一篇篇读下来,一个博闻强记,才高八斗;一个精通画史、画论,富有创新意识;一个集理论修养与实践才干与一身的天才型画家便立体地站在了面前。

  毕竟,我们需要天才,需要奇迹。尤其今天,一个伟大时代却需以浅薄和世俗为其开路,巨大的社会进步需要以巨大的付出为代价,文化进入阵痛期,艺术的低俗化比比皆是,大量的作者与作品如过眼烟云,已经很难带给读者精神愉悦。

  这个时候我们读到了卢禹舜的“八荒系列”,感受其庄重感。它提纯大山大水、真山真水之魂魄,展示天地间的祥瑞。作者以其神觉睿智引领笔墨语符,极尽道法天趣,从而返朴归真,儒雅恬闲的气度及少见的笔墨智慧,使画面纤尘无染,开合自如,尽情吐纳而终显大象之美,浑然拙重,仿佛时光永驻,空间凝固,山河大地被理性化而呈现一种超时空的永恒,也因而具有多重意义上的诠释及思辨性、象征性。多有读者从这些山水画作中读出人的形体美,暗合着某种神奇的寓意,而作者在创作时却浑然不觉。他只管投入地画,满怀虔诚与热情,敞开心扉,与自然万象相交融。

  这些画让我们见诸着才气是怎样地借助于艺术承载而得以释放,从而让一个人的思想去影响他人的思想,使一个人的作为唤起更多人的作为。

  Ⅱ篇·大视野、大平台、大激励

  其一,大视野

  前文提及20年前卢禹舜求学北京时的一段经历,由此跨入中国画殿堂的最高门槛。当时中央美院国画系在全国只招2名插班生,机遇被他抓住,又进而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画展,引起关注。

  后来他虽离开北京,国家级绘画殿堂的大门却始终为他敞开着。尤其近10年来,他身为当代画坛的一方诸侯,超越区域性而在全国产生影响,获得全局性宏观思考,在更高层次上审视创作实践,作品愈显命题性和大格局。

  卢禹舜绘画立意高远,谋篇独特,构图精细,以实现意象之宏大,表述之邈远,也即精神寓含上的大格局。“我在山水创作

  中,往往不做具体、自然景象的描摹,而偏于象征意义的宏观景象与自己认为有文化意味的形式符号的表达,作为静观活动与实践,它们是我的物我默契,神合为一,独立自主的精神境界,也是我面对自然敞开胸襟,抒发心中情怀与美学意愿时,自觉不自觉的审美观的自然流露……形成在明暗相交,苍苍茫茫的水墨调子中表现尽可能自我美学面貌的艺术风格,力求挣脱物理空间的束缚,展现不断交织运动着的心理时间图景,构建一个随意即取的心灵空间。”(卢禹舜语)

  其二,大平台

  卢禹舜绘画的种种成因中,黑龙江这块沃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山水画而言,卢禹舜之前很少有人表现,从而为他留下一块空白点,使他有可能做一个开垦者,弥补绘画史缺少的黑龙江山水。他早期的作品可以辨认出所画的实际地方,说明曾有意识地从自然景色中寻求滋养,直到这些滋养同别的因素相耦合而产生出新的、更高层次的图像,以表现内心所获之整体感受,便是宁静、宏大、崇高和神秘感。拥有北方这块中国画绝少涉足的领域,这本身就具有肯定自然和开宗立派的意义。

  傍晚时分,他面对舒缓的原野,一种宁静、崇高的感情油然而生。是谁在叩问心灵?令他如此感动。在那些房屋、树木的背后显然还有另外一种存在,一种更为博大、辉煌的力量和支撑,而这正是他欲去捕捉、去表现的。具体的东西在画面上应越少越好,转而追逐“胸中之象”,赋予自然以精神内涵,形成全新的理性构思,以自然之象、胸中之象的再一次熔炼而成全新的艺术形象,也即“手中之象”。

  30多年前,我曾在黑龙江省五常县生活过一段时间,有过独自面对茫茫荒野的经历。它寂然无声,一望无际,以其穿透般的力量撼人心魄,这就是北方。卢禹舜称之为“北方大自然的气象”。

  他说:“热爱故乡的山川河流与一草一木,对我来说是一种近乎先天的行为,是别无选择并得天独厚的选择。”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与风格,苍莽、神秘、幽远、深邃的北方山水的自然美质与天地氤氲之气相和谐,也尽量使作品透出浓郁的北国大山大水的恢弘气息,展现浓郁的北方文化色彩。”

  黑龙江现已成为美术大省,一批年轻画家脱颖而出。卢禹舜对美术事业基础性建设的远见卓识,大力投入,正在造福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他的辛勤劳动,奉献精神及过人的才干为其赢得荣誉、朋友和尊重。而这些,必定化为新动力,使他以更加炽热的情怀面对工作及创作,力求以更大的成果回报社会。

  其三,大激励

  卢禹舜人格魅力的主要特质是什么?我认为是静气、正气、儒雅、自信和谦逊,并最终归于整一性,也即他内心崇尚着的人生境界——至真、至善、至美。他在用心感悟自然的过程中,一定倾听到了某种上苍的声音,乐于响应文化源流对于后来者的召唤,如他所说:“中国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要依赖于较高文化层次的人士来完成。”尤其是文化发生沙漠化的今天,大多数媒体及传播内容取向于低俗化,以卖点取悦于人,以功利为出发点,而弃文化应有的严肃性与社会职能于不顾。

  可是,任何事物总是呈现两面性。西方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的涌现,形成了东西方两股文化大潮的对峙与碰撞局面。画家们主观上弃旧图新,实践改革遂成这一时期中国画创作的主流。“这种情形对于我们青年一代画家来说,确实拥有了一个无所束缚的创作空间。就是在这个大的环境中,我开始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应该说创作心态是较为自由的。”(卢禹舜语)

  相对于年龄而言,卢禹舜取得的成就无疑于奇迹。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有条件攀登新的高度,同其他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士一道,推动中国画在更健康、更宽阔的道路上行驶,以期实现他心头的理念:“把艺术的完美作为宗教信仰而永远地探索下去,那么你的人生旅程就将有着无穷的快乐,就将铺满鲜花和充满阳光。”(卢禹舜语)

  Ⅲ篇·致虚极,守静笃

  卢禹舜这代人的幸运及优秀是多层面的。以他的作为和条件,出国考察、学习已是寻常之事,了却俄罗斯情结便在情理之中。作为一位北方学子,俄罗斯绘画无疑对他具有启蒙意义。“俄罗斯的绘画和教学像鲜花一样地伴随,使我度过了充满美好理想的童年,从而走上了艰辛跋涉的艺术之旅。”(卢禹舜语)他亦倾心欧洲的文化传统及绘画实践,从中汲取滋养,创作出“域外写生”系列,丰富着水墨语境之新的可能性。

  卢禹舜审美观总是情不自禁地指向“心灵的艺术”,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创作中的主体性。通过静观自然、体会和感悟自然,进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境界,获得迁想妙得,胸中之象。“静观”是卢禹舜绘画之钥,既得修心养性之功,更可深谙自然造化之妙。他曾以大量篇幅纵论“静观”之适用性,在山水画创作中之精神引领。伟大的艺术创造通常总是伴随孤独与寂寞,谁能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修成“圣人之静也,万物无足以扰心,故静也”的虚静淡远的境界,谁就能摘得人类文化活动中最高层次的果实——艺术。对此,在观察体验自然,挖掘感受内心,构思立意成象,笔墨语言表现这样一个全过程中,他均有详尽的心得及立论,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进入自由挥洒的境地。纵观他的绘画实践,不难感受如下特征:

  其一,原创性

  卢禹舜绘画区别于其他山水画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原创性,他有意填补黑龙江山水画之空白,在客观上奠定了创新基础。主观上,他以静观进入,用心感悟自然,以此获得丰富多彩、斑斓多姿的审美境界,获得独一无二的理性收获,进而转化为笔墨实践。“创作的过程即是物我感悟,心灵投入的过程,缓缓地、细细地、认真地、耐心地完成每一幅作品。这一切体现在位置经营、一招一式及皴擦点染的细密与画面浑浑然的视觉效果上。”(卢禹舜语)

  原创性体现在由传神而得气韵。“所谓气韵,是指组成画面的诸多因素,如笔墨、结构、符号化的造型语言及画家的心灵体验等等,它也是指精神物化为作品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充满了力、气和神,因为只有充满了生气的过程才能造就气韵无穷的作品。”(卢禹舜语)

  原创性也体现在独特的立意上。“立意,思心而得象也。”唯有心地无染,胸襟阔大,思想深刻,方能擦出闪亮的艺术火花。

  其二,放大性,也即作品的多层面、多元性释义

  神韵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但能体验得到、感受得到。“它是审美主客体双方美感沟通与契合时撞击的火花,是画家心灵与欣赏者心灵互为感应的产物。”(卢禹舜语)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与读者的审美需求互动,从而共同成就着作品的社会属性、社会价值。随着读者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定会促进作者创作水准的相应提高。

  放大性所指作品品质,以隐喻传达内美,以无限传达有限,使作品初看是景物,再看是暗示,最终产生象征的感觉,达到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效果,使作品的整体美感与文化气息得以恰到好处的表达。

  多元、丰富的意象性、寓意性表达构成卢禹舜绘画的一大特色,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模仿等特质,超越了一般化技巧而具备了极高的造化之功。此外,卢禹舜在随类赋色上的胆识和能力,在水墨交融、渗化上的驾轻就熟,更使作品显得玄机无限,妙处横生,幻化多变,一派天趣。

  其三,鲜明的符号化特征

  符号构成乃卢禹舜绘画技术层面上的要素之一,服务于作品的意象性表达。用符号说话,简洁概括,似与不似而又妙处横生,看似简单的构成却拓开着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符号构筑大气象。“静观八荒”系列表现大山大水,宇宙洪荒,以静寓动,万籁俱寂的氛围中正可倾听到天际间的万种律动。画面中找不到可与“大”相称之物,只是一些符号化堆垒、对称、遥相呼应,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作品的审美效果。恰恰相反,正是小中见大,积土为山,大与小之矛盾统一的绝妙转化,成就着卢禹舜绘画的一大特色。

  作品的个性其实是作者个性的外在流露。古往今来,杰出的艺术家必定是个性鲜明的人,以完全个性化的内心感受去认识生活,以独特的语言去表现生活。卢禹舜为人内秀谦和,文质彬彬,集多思与内敛、豁达与率性于一身,画室里的他与职位上的他往往判若两人。正是职位上的忙碌促使他渴望获得内心生活中的宁静,这也正是画能给予他的。从职位上的风风火火到画室中的寂寂静静,他一直在完成这种转换中实现精神升华,看似简单的符号化选择也便承载了相应的生命负荷。生命的质量在提高,作品的质量随之提高。

  Ⅳ篇·希望之光

  “静观八荒”系列侧重于工细重彩,色墨淋漓。卢禹舜还有一类取材于唐人诗意的山水画,由山水烟云、骚人墨客为载体,营造极富书卷气、抒情性的山水世界,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情致。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办公室完成的,既保证创作时间,也方便完成职位要求。对于一位身兼数职、且多为实职的青年画家,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唐人诗意”系列生存在时间夹缝中,亦简亦繁,易于取舍,可得便就画。

  “唐人诗意”又是在向绘画深度性寻找中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卢禹舜有过一段热衷以西方现代艺术作参照,试图探求创新之路的过程,有过收获,也难免多有困惑。随后,他又“一页一页翻开了传统,一步一步回到数世纪以前的绘画宝藏中。深深感到汉晋文字的博大雄浑,隋唐诗歌的壮健清灵、宋元绘画天人合一的精神等,无一不体现着华夏文明的庞大文化架构,潜在的生命活力。”(卢禹舜语)传统文化宁静、神性、宏大的存在,恰与他的艺术向往相一致。他一接触古代山水画就喜欢范宽,为其作品的崇高感所打动,临摹了《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他重温唐诗,伴随着人生阅历及文化修养上的提升,对诗句中展示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尝试以诗入画,诗画相融,通过清逸幽远的画面气氛传达诗意化的韵致。

  静观八荒,感悟自然气象,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体会宇宙精神。熟读唐诗,回味传统精萃,在向前贤的仰慕中净化文人情怀。由此形成卢禹舜绘画实践的双轨并行,两个轮子一起飞。互补、相融、流动,形成穿越时空感,鲜活的节律性。

  绘画以外,我还应提及卢禹舜在社会事务、领导岗位、执教生涯及公益事业等诸多方面的作为。尤其在黑龙江美术事业的组织领导方面、基础性建设工作,更是卓有建树。他以31岁的年纪出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是年创办黑龙江省中华文化发展基金,揭开了文化事业走社会化发展、群众性参与之路。34岁任职哈师大副校长、艺术学院院长。36岁当选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2002年,他自筹资金创建“禹舜美术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为“禹舜文化艺术研究院”,承担艺术研究、教学及大型艺术交流活动。

  无论多少事务,何等繁忙,他的主要精力、多数时间一定用在作画上,办法只有一个——极端勤奋、迅速入静。一下子就能静下来,以保持思考和作画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场”,影响、带动周边氛围,他的学生们形容他往那一坐,周围“哗”地静下来。

  就这样,如同春风拂面,他的人来了,以其温文尔雅,不事张扬,勤奋踏实的人格魅力与艺术成就相得益彰。

  据说,季羡林有200多个职务、“头衔”,时间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文章却一篇篇地写,专著一本本地出。

  卢禹舜推崇梵高,他短暂的一生为艺术燃烧了自己的一切。

  富兰克林是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者,同时又是思想家、哲学家、作家、画家、科学家、发明家、语言学家,而他认为自己不过是常人而已,曾制订13项指标加强自我训练,养成良好习惯。

  人类的希望在于美德长存,生生不已。作为杰出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无论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一定会在这个点上立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人类的精神面貌注入新的活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26 心灵的艺术 ■吴 杨 2007-6-2 48256DEA008181F5482572EB00250D3D;美术报000262007-06-02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