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与瓷是两种物质,虽有粗、精之延续发展过程,却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类物质。说来奇怪,全世界各地区大约都在距今5000年至8000年间发现陶器的应用,却只有中国才在此基础上制成瓷器。因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是瓷器的祖国。英文China,即兼中国与瓷器的两个含义。从新石器晚期印纹硬陶的首先发掘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在浙江萧山进化镇就有专门的原始青瓷窑址。终于1800年的东汉时期,浙江烧成真正的瓷器,除了有釉外,所用系高岭土,而烧造温度达1300℃,具有轻而薄、坚而结等特点。而用瓷制成的印章,其质如玉,比石印可谓更胜。
陶与瓷均可制为印。陶印历史较悠久,已故印人许明农(抗战时天目印社副社长)曾撰文认为:陶印为中国印之始祖,而唐宋以后,则渐兴瓷印之风。本文所论瓷印,所引印例为杭州陶瓷印艺术馆珍藏数方古瓷印,鉴于数家文中有陶瓷不分之现象,因此本文开头特此数语。
古玺,汉印中今考古资料未见有瓷印,明代甘阳《印章集说》曾列印材11品,即有“瓷印”,文称:“上古无瓷印,唐宋始用为私印,硬不易刻,其质类玉稍粗。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赏鉴。”
杭州陶瓷印艺术馆有一品为宋代,兽钮,建白釉,惜无印文,估计当时备于以碾玉之法刻之。是印2厘米见方,高3厘米左右,晶莹洁白如羊脂白玉,所制动物造型古雅生动。早年在北京翰海拍卖时,同样一方建瓷印被拍10万元之巨,可见瓷印之珍贵(图一)。还有明代青瓷印一方,釉色类青白,直钮,中穿一小孔,印文与上下进排带框(图二)。此印文暂不能辨,同时出土的另二方为青花瓷印,所绘青花简单似缠枝纹,钮式与上略同,方形。印文一为方形,请教西泠林乾良教授辨为“福”字(图三),另一方初定为“鼎”字(图四),此三印早年在一建筑工地出土时购得。当时这种瓷印应为何用,还待专家进一步考证。而这三枚印章印文较深,线条两侧壁立,其薄如纸真令现代人惊叹为鬼斧神工。而其他一方则为民国以后所制瓷印。四方白釉加彩,绘有竹石图,而印一侧书“湖南模范窑业工场制”九字,估计当时为商品瓷印,而印面所刻“大吉羊”三字,为后人碾刻,印文朱白相间,颇具功力。
以上所述都是出于工匠之手的宋明印。自文人介入后遂出现波澜壮阔的篆刻艺术。只是自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瓷印虽不断如缕,但只是涓涓细流。清代名篆所制瓷印,见诸谱系的也只有顾昕所制“卜远私印”和葛潜所制“米汉雯印”(现藏上海玺印馆)等数钮。
进入现代,刻制陶瓷印的人渐增,业已成为单门的艺术。近来,瓷印越来越受篆刻、收藏界的重视,国内有王丹、石开、华非等。本人亦致力于斯,已整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所制印品上千件,以南方青瓷为主,颇具地域特色。
瓷印有如下6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瓷器的釉色表现丰富,在经入窑1300℃烧炼后形成玻璃感,其色彩的多变与光泽的灿烂尤胜于石;其二,烧成的印章其硬度与坚固性又能较石为胜,不易因跌碰而致损坏;其三,篆刻家只能刻印,而瓷印家除了篆刻外,尚须增加雕钮、制瓷的功夫,为一般印人所望尘莫及;其四,瓷印制作难度大,经炼泥、制坯、雕钮、篆印、上釉、烧制等诸多工艺流程,而真正出窑能成功者,十之二三而已;其五,瓷印除用刀刻外,尚有范制、轮碾等诸途,各种方法制成的作品,其出现印风各有不同,为石印所不及;其六,瓷印从古至今流传稀少,物以稀为贵。综合瓷印的发展历史与艺术特点,瓷印在未来将会大放异彩,而被人们所青睐。
浙江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文物之都,在瓷与印两大领域里都在全国有领先地位。作为濒临失传的瓷印更显尊荣。如从高层面上说,最早成熟的瓷种越窑即在浙江烧成。若论印学,自明清以来流派纷呈,其影响最深远者自属浙派。自清1904年在杭州出现中国首个印社——西冷印社以来,已成为海内众望所归的天下第一名社。从瓷印来说,浙江理所应当地应加以发掘与保护,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