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末,一群自称是“独立派”的年轻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在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会议,着重围绕大众文化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机器之美等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总之,讨论的是一些被认为是当代反美学的种种情况。后来这群人举办了多次展览来表明他们的观点,展出比较多以照相为媒介创作的作品,他们一致努力要把这种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商品意识的圈子中挖掘出来,上升到艺术的范畴中去。
1956年,“独立派”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展览中最具感染力的作品是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创作的一幅小型拼贴画,名叫《究竟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凡响而引人入胜》。画面表现的是一个“现代”公寓,主人公是一个傲慢的裸女和她的肌肉丰满、身体强壮的配偶。公寓里采用了大量的文化产品来装饰:电视、带式录音机、连环画图书封面、福特汽车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正放映着电影《爵士歌手》里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值得注意的是画中男子手中硕大的棒棒糖,上面赫然醒目地印着“POP”(波普)字样,POP既是英文棒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汉密尔顿的这幅作品最终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新风格的出现,而他本人也成为了英国波普艺术的教父。随着这种新风格被社会逐渐接受,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并赋予它多种文化内涵。他将波普艺术定义为:通俗的、短暂的、易忘的、廉价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刺激和冒险的、大众式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消费文明和大众传媒文化初步成熟,以此为社会背景,波普艺术运动在以纽约为中心的大城市里蓬勃发展起来,并很快引起批评家和收藏界的广泛注意,公众和收藏家认为波普艺术是对现实的象征性反映,很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感,因而波普艺术很快在艺术市场及批评界获得成功。其实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许多波普艺术家就运用了大量得自美国影片、大众偶像、连环画及标记牌的形象。美国的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到了这些东西,很快也将浪漫的和多愁善感的色彩逐渐加入了进来。对美国的波普艺术家们来说,一旦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在新主题的创作中的巨大可能性,比起任何干同样事情的欧洲人来,他们就普遍地更加大胆和进取,甚至压倒一切。波普艺术逐渐成为60年代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潮流。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学原因主要在于当时战后各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形态向消费社会转型,丰富多样的商品及诱人的商品广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电视为首要代表的大众传媒工业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大众流行文化艺术不断发展扩张,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注意到了这种新的现实,并在艺术中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最早的一批波普艺术由此而在世界各地诞生了。
对波普艺术下的定义比任何其他美国画家下的都更确切的是利希藤斯坦(Lichtenstein)。他拿最平淡无奇的连环画或者广告画来做他的基本题材,忠实地用油彩或丙烯颜料将他们放大,以表现他们极为有限的平涂色彩和非常结实精确的线描,结果,就成为一种硬边题材绘画。同时他运用这些材料很文雅地描写了现代美国所熟悉的英雄形象。
波普艺术不是以“作品”的形式来确证自己的存在的,至少,它不是被审美性地欣赏,它也用不着有以往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必需的绘画或造型技艺,它不可作为某种范本供学习者临摹,它经过大批量印刷丝毫不会造成效果的衰减,它的原作收藏不具有艺术价值,甚至它作为一种行为瞬间就消逝了,等等。事实上,波普艺术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智慧地向人们传达了某种意义,而这个意义只是更集中、更强烈地加深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各方面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或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