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画家
3  4  
PDF 版
· 林凡艺术“孤吹”的禅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林凡艺术“孤吹”的禅境
□蒋力馀
  摘 要:艺术上禅境是一种艺术的灵境,近乎古人所说的“无意之意”,“无言之美”,近人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能让人产生物我两忘乃至物我同一的特殊美感。当代艺术家林凡先生,倡言“意工”说,强调艺术创作的精品意识,力矫颓靡矫饰的画风,其艺术创作自觉不自觉地充满了禅意。本文谈到林凡艺术的空灵之象,淡远之趣,清寒之韵,幽静之境,或能摄其大要。

  关键词:林凡;绘画艺术;禅境;空灵;幽静

  禅宗乃佛教与中土老庄、玄学嫁接而生的中国式宗教,它以其特有的杂交优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渗透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之骨髓,导致其基因裂变,结下了一串串硕大芬芳的无花果。自唐以来,禅意盎然的绘画艺术与禅宗的渊源甚深。禅境实乃艺术的灵境,为意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何谓禅境?笔者认为,大致是指艺术品能让欣赏者产生物我两忘以至物我同一的特殊审美心态的艺术形象,它近乎古人所说的无意之意,无言之美,近人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禅境是艺术的高境、老境,最能体现审美情感的丰富性、多层性、含蓄性。

  当代艺术家林凡以其独特的画风,卓越的成就饮誉画坛,蜚声海外。林先生的创作以工为主,兼工带写,题材多样,他倡言“意工”说,追求意境的圆融、典雅、幽深,力矫颓靡画风,为推进现代工笔画创作贡献甚钜。晚近以来,林先生对佛教文化情有独钟,遍览释典,广参禅林大德,在僧诗的整理与禅意的园林设计方面都曾涉足。遭世偃蹇,饱饫禅露的林凡先生,又兼技艺之精湛,灵感之突发,故其艺术创作往往呈现出秋水芙蓉,倚风自笑的艺术意境。品读林凡的绘画艺术,那水月空花般的禅境之美,往往能触发读者丰美的想象和联想,使人进入幽深浑茫,变化飞动的审美境界。林凡绘画艺术的禅境美,大致可从如下四方面考察:

  空灵之象

  林凡标榜“孤吹”,实多独创,他的绘画艺术给人感觉最深的是空灵之美。艺术境界只有虚空,才能灵气往来,生意盎然。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诗评家司空图说:“空潭写春,古镜照神”(《诗品》)。喜欢以禅喻诗的严羽这样描绘过唐人的诗歌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宋人论词,有清空和质实之说。张炎对清空风格甚为推崇,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论及绘画,清人秦祖永说:“画境,当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乃为真笔墨。”[1]这也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2]

  林凡的艺术创作着意追求空明澄寂的禅境。林先生的身世是坎坷的。他本是早慧的艺术家,然而当他的艺术才华崭露头角时,以言见罪,打入另册,放逐河东,在苦雨凄风中度过了二十年最可宝贵的时间。通过二十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又通过对禅理的彻悟,林先生做到了以旷达自适,超然高举的态度面对人生。他对“三月洛阳无好景,先生一世少春天”的际遇毫不在意。故他的出语吐词、运笔挥毫是那样超旷空灵。林凡深许王国维“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的观点,认为艺术创作“简于象而不简于意”,以“以一笔藏万笔”[4],强调想象在审美中的作用,这个观点与德国美学家莱辛的观点一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的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见其美的。”[5]读林先生的画,的确使我们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林凡以意入画,却并不概念,又处处充满着人生智慧和难以言说的美。从千缠万绕的山藤中,摇曳不定的小草中,泠冷如泣的山溜中可以读出丰饶的理趣,至美的深情。我们还可从那从素洁优雅的白鹭中,独具灵性的春水中,清宁高洁的梅花中读出画家的坚定执着,深情苦意,悲悯情怀。林先生的山水独具风神。他的足跡半天下,历览名山大川,写生稿本数以千百计,然而林先生极少以写生之作做为艺术品示人,他的山水多是意想中的山水。林凡既外师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榕潭》在林凡作品中是小品,同时又是一幅寄慨遥深的力作。你看,在那陡峭的悬崖之上,苍老的榕树将粗壮的老根牢牢扎进岩隙之中,任凭暴雨的冲刷,狂风的摧折,仍巍然屹立,郁郁葱葱。树根旁的流泉在不时飞泻,形成了澄碧而幽深的榕潭。画幅虽无一字的题款,但我们可以读出不尽的言外之意,这是风雨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是艰难岁月的蓦然回首。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民族脊梁们笑傲风霜的顽强意志,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乐于奉献的崇高品格。品读《梦绕蓬莱》、《山灵》、《微雨引飞泉》等画作,仿佛把人带入如梦如幻的境界,给人以仙风扑面、尘心尽洗之感。而《晓风》又是画家对挚爱真情的吟唱,《春水方生》则把借自然节序的变化来抒发画家对人生的感喟,《永恒的节日》和《惊蛰》则是对自由幸福的憧憬抒发得淋漓尽致。

  林凡的创作不仅能化情思为景物,而且还能实中见虚,虚实相生。从来的画家特别讲究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林先生这一点做得甚好,但有时反其道而行之,计黑当白,以黑衬白,惜白如金,效果很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寒潭吟》中的白鹭,《溪风》中的白鹇,《谷音》和《流光》中的一线阳光,与整个清冷凝重的画面构成强烈的对照,使人感到灵气畅流,仿佛如幽静的空山之中忽见一轮明月,传来一股清香,谛听一曲梵音,仿佛使人顿然开悟,进入醍醐境界。

  淡远之趣

  语言艺术、绘画艺术往往以淡远为高。艺术品中的禅境追求一种淡远之趣。这种趣实际上是一种境界,一种美,但这并非当今流行的泛娱乐化的“趣”。欧阳修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成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鉴画》)当然这种淡是苏轼“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淡。

  淡远之境是艺术家澹泊情怀的外化,是他们高洁道心的精光外射。艺术带有超功利的性质,急功近利的艺术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澹泊情怀,净化自我,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的精神追求,而释家尤甚。孔子不是发出过“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感叹么?老子强调归真反朴,回归自然,以此拯救人类被尘垢污染的灵魂。他的“见素抱朴,知白守黑”思想是永恒的高华之美。而释家则以对现世人生的否定来力求完全彻底地超越自我,北宗高僧神秀说:“不见心心如心得解脱,不见身色如身色解脱”(《大乘无生方便门》)。艺术家若进入如此空明洁净的禅境,即能达到淡泊的最高境界。苟能如此,那艺术家的匠心与烟云秀色,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自然幻出奇诡。

  林凡先生自己说他并不崇信佛教,但佛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创作里是广泛而深刻的。他的系列佛画,在画界影响很大。他以深远的思想渡尽劫波,能以极清净、极坦然的心态面对人生,技艺的淬砺能以神遇而不以目即,故其艺术创作往往能把读者带入脱去尘滓,独存孤迥的淡远境界。林凡先生作画在美学上的逆向选择是“小格局,低角度,窄视野”,注重深入挖掘寻常事物的内涵,于人们不经意处发现至深至纯之美,这大概是释家所谓“平常心”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惊蛰》(74×110cm,纸本 1997年是典型的平中见奇、浅中见深的作品。在余寒未尽的池塘边,树枝纵横,树下有嶙峋的怪石,水中的青萍开始流动,一只冬眠刚醒的乌龟从洞穴中爬出,大概是感受到了阳和之气的温暖,昂起了它那充满喜悦的头。我想这龟的形象可能既是画家自我形象的象征,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华大地春风吹拂,亿万人民欢欣鼓舞的心境的象征。表达了新时期人民大众,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对时代春天的热爱,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下转第16-17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4 林凡艺术“孤吹”的禅境 □蒋力馀 2007-6-9 48256DEA008181F5482572F0004E7CB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