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布满碎玻璃片的围墙,放眼便是风景。季节交替下更见变化,可我更多的是喜欢秋,也许因为秋日荷塘的美。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独步其间,有时连自己也说不出为哪般。是画画?可有时什么也不带;是散步?可我驻留观察时又甚想动笔。总之,她让我魂牵梦绕。雨中想着她的凄美,风中念着她的婀娜,总想把她表现于画布之上,进而珍藏起来。
刚开始时画了许多速写,不能尽意。又根据几幅速写的构图,设计了一个条屏状的油画内框,制作完毕后,拿到枕荷的那户农家,对着几亩藕田写生。
纵情挥洒了几天,发现荷塘的美纷繁复杂,我却无力表现,更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写实地再现。虽也画了一些枝节,但整个残荷的味道不浓,画意不佳。于是停笔,思考,看书。平时无事,也常来到写生的那户农家,搬出未完的油画端详一阵子,无从下手时根本不去动笔。有时只摆开阵式,呆坐着,似看画又似看荷。或干脆与农家聊些琐事,看着他们手上的活什发呆。
秋日的暖阳洒在身上,让人慵懒,若是靠着墙根,不留神便会小睡过去。手里捧着些与画画有关或无关的书籍,漫无目的地翻着。这样过了一些时日,后来见着画册和杂志上一些有名或无名的画家类似于荷的题材,有过些许触动,便也想尝试,把已成的画面全盘否定,抹去重来。
在思路想法确定后,需要的只有勇气了。此时常常是伫立画布前良久,若有所思,深吸一口气,手上的大刷子便在画布上来回扫动。一阵痛快的挥舞后,画面已面目全非,大刷子能扫去已有的细枝末节,在解乱麻中便是快刀的角色,之后再重新开始。利用画面的笔触,肌理,概括地观察。等某一天发现又不对劲,便又扫一遍,反复几遍后,该扫的扫了,要留的也清晰了起来。再把这种趋势稍稍理顺加强,形象便单纯与提炼了。待着哪天自己感觉味道对了,就把画面收拾一下,使之完整, 便不去动笔了。回来上了几天班,抽了个闲暇时间重又去看。此时忽觉新鲜,自我感觉也出乎意外地满意。同行一朋友也惊奇,说画得很好,味道蛮不错。信心更强了,决定不再修改。签上名后,小心地拿回挂好待干。过了些日子,省里办第三届青年美展,此画上送后被入选。
现回想整个作画过程,是那样的清晰,那么的美好。单位现已迁址了,不知那几亩荷藕是否依旧,那几户枕荷农家是否还是那几间泥瓦房。不过,这一切已深深根植于我心田,成为我记忆中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