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未来教育的总体趋势。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仍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末以来,中国各所高校相继实行扩招制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实行的自费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的经济压力,有利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说,普及高等教育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意识,以及暂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对某些热门学科如视觉传达设计的过分追求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顾自身特点,追求短期效益,瞄准社会热点便一哄而上地扎堆儿办学是中国部分院校的普遍特点。相比强调教育定位和教学特色的欧美高校,这些急功近利的院校普遍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经验,更没有独特有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因此只能靠生搬硬套一些所谓“名校”的方法维持教学营生。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中,高等院校如果不处理好专业设置与社会生产结构、国民经济计划、学生能力状况、学科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谋求眼前利益而竭泽而渔,采取盲目跟风和过度扩招的做法,长此以往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便可想而知。
1.对学生的专业选择产生误导
2005年,德国著名设计艺术教育家戈尔哈特·马蒂亚斯(Gerhard Mathias)曾对当代中国的设计教育提出深刻的质疑,他认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十分需要优秀的设计师,但不需要如此大量平庸的设计师。言外之意,中国的设计教育正在以牺牲“质量”的代价换取无谓的“数量”的提升,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马蒂亚斯先生提到自己10年前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时,专业基础扎实而又勤奋好学的中国学生曾留给他良好的印象,他还将中国学生的作品带回给德国学生看,并建议他们向中国的学生学习。而如今,当马蒂亚斯先生再度走进中国设计教育的课堂时,他吃惊地发现“至少有50%的学生来错了地方”。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不热爱、也不适合他们所学习的专业,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不公平。
在欧美一些国家,学生通常在高中阶段便开始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进接受高等教育之前还要通过预科阶段的学习。所以,学生是在相对宽泛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持续的了解,并逐步缩小范围进行定位,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具体专业。而对中国学生而言,高考合格后立刻面临大学专业志愿的填报。专业的选择并没有一个连续而逐层深入的过程,而是依靠学校宣传、入学要求、就业前景、他人影响等散点式的因素做出判断,而这些因素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难以保证,因此导致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程度较高。某些高校为赢利而降低所谓“热门专业”的门槛大肆实行扩招,势必会对缺乏成熟判断力的学生造成影响,甚至错误地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谨慎务实地开设专业,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层次,同时开辟各种渠道使考生全面了解自己所意向的专业,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中国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