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视点
3  4  
PDF 版
· 设计师为什么累
· “绝色风荷”
即将亮相浙图
· 六展联璧 回顾经典
· 两岸书画家
爱心助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六展联璧 回顾经典
  六展联璧 回顾经典

  (上接第一版)

  去年,中国画研究院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并于同年年底对画院美术馆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原定在此期间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系列观摩活动第四部分,囊括了李可染、叶浅予、黄胄、蔡若虹、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田世光、郑乃珖、蒋兆和、刘海粟、石鲁、黄迥、邵宇、朱丹、陆俨少、关山月、黎雄才、唐云、张仃、黄永玉、谢稚柳、亚明、刘文西、孙其峰、程十发等26位书画名家的“时代新潮——中国国家画院首届院委作品展览”被迫推迟。而今,趁着画院美术馆旧貌换新颜,系列观摩活动之四和之五的“写生之路——李可染、叶浅予、黄胄、李苦禅、陈子庄写生作品展”也以合展的姿态呈现在了人们眼前。

  此前,系列活动前三部分“一代风华——民国时期京派、海派、岭南派作品展”、“双星辉映——齐白石、黄宾虹诗稿、册页、信札作品展”、“文人遗韵——蒲华、吴昌硕书画作品展”的举办,一方面是对当代名家艺术风采的再展示,同时也是为了重新提起人们对当代中国画精品的再回顾,得到了圈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据悉,活动的第六部分“心迹千秋——林风眠、关良、赖少其作品展”也将于今年年底与广大书画爱好者见面。

  此次两个展览中展出作品大多数来自中国国家画院自身的馆藏。据介绍,中国国家画院自身馆藏的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就近5000余件,其中,叶浅予的写生作品就达几百件,“写生之路”中的50余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李可染的作品,则主要来源于家属以及徐州李可染故居。而之前便有着极高的曝光率的石鲁代表作《华岳松风》和刘文西代表作《祖孙四代》均借自中国美术馆。此外,包括李苦禅、陆俨少、黄永玉等人作品在内的多数画作均落有“于藻鉴堂”的款。早年,许多画家都曾受邀至颐和园藻鉴堂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后来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馆藏保存下来。“藻鉴堂”的落款也代表了这些作品为中国国家画院馆藏的身份。

  一楼展厅内的写生作品尺幅较二楼的院委展作品要小很多,多数都是寥寥几笔,盈盈数尺,集合了五位老画家毛笔、铅笔、炭笔、钢笔创作的写生、素描、速写近160件。尺幅最大的李可染山水基本都在50×50厘米左右,而最小的叶浅予、陈子庄的作品则大都在10×10厘米左右。名家们高屋建瓴的艺术成就与画面尺幅的谨小慎微,技法创作上的严肃与画面内容的雅俗共赏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特别是叶浅予有几张反映合作社里开大会的速写放在一起,员工搬着桌子、凳子、椅子去开会的场面,都是不到生活当中去,不进行实际体验,不能创作出来的。而这种写生和“速写”,正是艺术家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去寻找生活当中适合他自己审美特点的一种特征。

  清华美院教授袁运甫惊叹展览内容“真了得”。举办这样的系列活动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他也指出,展出的作品只能算是这些艺术家作品的一小部分,希望能有更多当代中国名家精品再推出。书法家张公者认为,即使是在这些尺幅很小的作品中,题跋和落款部分也是相当精到。

  在下午的研讨会上,借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的全新整修,许多专家的发言指向了当下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即如何完善美术馆的实际功能。来自上海的学者李维琨谈到,在今天,当一家美术馆或是博物馆在筹备一个质量比较高、学术性强的展览时,如何让展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向老百姓,向周围的社区,专业的、非专业的院校推广展览,是当下美术展览机构面临的责任。在考虑展览专业性的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到其教育性的一面。

  展出的当代名家作品中,艺术风格的差异实际上是明显的。更趋向于创新,或者是趋向于传统,更趋向于一种程式化语言的转化,还是趋向于更多的生活体验,这是不同的艺术家持有的不同创作态度。但是,20世纪的名家们用经验告诉我们,对待生活要是一种深入的而不是浮光掠影般的态度。这种研究和探索的态度,实际上是当下创作和写生语言转换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这些老艺术家相比,我们庆幸的是今天科技的发展让地球越来越小,但今天即便是有这种便利又有何用,一定意义上来自于生活中的那些真实感受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3 六展联璧 回顾经典 2007-6-16 美术报000032007-06-1600017;美术报000032007-06-16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