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4版:评论
3  4  
PDF 版
· 地域书风的形成分析
以漳、厦、泉三地为例
· 《古今百家名联墨迹欣赏》重版后记
· 39分钟的精神盛宴
· “江山代有才人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古今百家名联墨迹欣赏》重版后记
□蒋频
  昨晚,师母姜玉珍来电话,告知《古今百家名联墨迹欣赏》一书将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再次出版。听此消息,我不由久久激动了一番。望着窗外渐渐暗淡的月光,思绪又把我带回到当年在华东政法学院读书的那段岁月,想起了初入“洪门”的点点滴滴。

  1988年,我还是华政学子的时候,就已拜洪丕谟先生为师。每逢休息天,我几乎都会到先生在虹桥路的寓所,一边听先生讲书法、谈文学,陪他写字,看他画画,经常是午饭一起吃,有啥吃啥,印象最深的是和先生一起吃“拌面”,因为简单,可以节省时间,先生总是开心地说“我们还是吃阳春面吧”。往往碗没放下,笔就已经拿起,展纸研墨,又“陶醉”在“艺海”里。这样的日子总觉得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我才满载而归地回到学校。记得那年5月,先生在我临走时突然问我:“学林出版社想约我写本古今名家对联欣赏方面的书,不知你有没有时间一起弄啊?”我先是一惊,然后却是一喜,著书立说可不是闹着玩的。作为艺术爱好者,这样的机会当然是求之不得。但我又十分犹豫,这样的任务对于一个还是学生的我来说,能完成吗?先生看出了我的担心,继而说:“对联的内容已经整理出来了,你就按照内容和书法风格,写点注释和赏析文章。尽量把你对作品的理解写出来,这本书就算是我们的首次合作吧!”记得先生当时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大胆去做,我来帮你把关!”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是一路春风地回到学校的,心中的那种感激和喜悦到现在还是“如同昨日”般清晰。因为,这样的信任,这样的提携,可不是每位学生都能碰到的呀。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按照先生给我的对联内容,我对该书投入的时间真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我利用课余时间整天“泡”在校图书馆里,查资料,翻阅不同时代书家的典型作品,比对相同书法形式下的细微差别,短短千把字的文章,往往是几稿、十几稿地修改、浓缩。

  我记得将整理好的稿子给先生看时,他稍微通看了一遍,即一拍桌子站起来说“好!”“妙极、妙极”。听到先生这样的赞赏,我提着的心总算暂时放下了。后来,先生对重点文章进行了修改,还亲自补充写了一部分赏析文章。并逐一认真校对完毕后交付出版社印刷。

  不曾想这本书出版后,成了当时书法类书籍中的一本畅销书,一版再版,前后印刷了几十余万册。

  一晃20年过去了,虽然先生已离我们而去。这本书也成了我们师生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合著。但我一直觉得先生没有走,他那双智慧、深邃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始终在关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重温与先生相处的日子,除了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之外,他带给我们的轻松、快乐和满足足以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

  借本书的再版追忆缅怀丕谟先生,只想告诉亲爱的读者,曾经有那么一位著名的文化人,他把一生都用在了学问上,用在了教书育人上,用在了伟大的博爱上,想起他,总有一股暖意、一种力量。我深信他那宽厚无私的爱,那种对晚辈的呵护与关怀以及他博大精深的道德学问,连同他一生出版的100多部著作一样将会永远启迪和温暖着与他相识或不相识的每一位读者。

  2007年5月28日于武林静心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4 《古今百家名联墨迹欣赏》重版后记 □蒋频 2007-6-23 48256DEA008181F5482572F80026D8D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