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9版:书法周刊
3  4  
PDF 版
· 倾囊一掏,淘得名家手稿
· 消息树(6则)
· 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
活动第一阶段评选揭晓
· 中国书协西部教育基地第五期书法高研班在定西落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倾囊一掏,淘得名家手稿
  据7月3日《钱江晚报》消息 记者 金 毅 通讯员 周慧玲 进入仲夏的杭州“二百大”收藏品市场,人气依然是那么的旺,这个旺可全是由那些每周必到的收藏“发烧友”撑起来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潘军老师便是“发烧友”之一,偏爱高古陶瓷,平时也好诗、书、画、印,每周六上午总是一开市就准时出现在地摊集市上。前些天,他在杭州收藏品市场一个卖陶瓷的地摊上看到一些手稿,这些手稿吸引得他蹲下身来细看,书堆里有系列的“西泠印社”篆刻大赛的获奖印蜕(印章留在纸上的文样),而且每件作品后都有西泠名家刘江、韩天衡等的亲笔点评,潘老师一下子来了兴致……

  “抢购”心得——

  知道眼前的手稿价值不菲,还还什么价啊,就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了

  意外的发现让潘老师惊喜不已。摊主开价80块(即人民币8000元),并说这里面还有一些论文之类的东西。手稿虽然诱人,但这个开价却吓住了众多藏友,很多人只是围着书稿评头论足。

  而潘老师则认准了眼前的这批名家手稿价值不一般,他先是想要不要和摊主讨价还价,但再一想到真还不下也要买啊,便当机立断掏出口袋里全部的4900多元钱,递到摊主面前。摊主看他一脸的虔诚,最后握手称友将手稿卖给了潘老师。

  “我当时的魄力算大的,有很多围观的人也想买,他们一个劲地对摊主说,便宜点,便宜点。后来看到我买了,很多人都后悔了。”回忆前些天的“抢购”现场,潘军至今还有些自得。

  购后鉴别——

  买书查证,朋友证实,西泠印社搬家时流失的手稿到我手里也是一种缘分啊

  买回去之后,整整一个下午,潘老师就待在家里整理早上丰硕的“战果”:王伯敏的论文手稿、陈振濂的印论手稿、刘江的印学文稿、“西泠印社”篆刻作品评展优秀作品评委评审手稿(含刘江序言)等。理出了这些沉甸甸的手稿后,潘老师首先想到的是辨别真伪,他马上跑到书店,买了与“西泠印社”相关的书,在书里找到了一本《西泠印社第四届国际篆刻评展作品选》,该书由刘江作序,内容竟然与手稿上用红笔修改后的一模一样,这证实了他手中由刘江作序的手稿的确是为《西泠印社第四届国际篆刻评展作品选》而写的。

  直到现在,潘老师还在寻觅王伯敏的相关论文集。据其论文上的写就时间1993年推断,该年正是西泠印社建社90周年,当时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印学家、书画家雅集研讨印学的发展,年逾八旬的王伯敏王老在酷暑天亲笔撰写论文,重点研讨了少数民族肖形印这一印学中稀少的论题,全文共六千多字。王老斟酌再三,印图剪贴不厌其烦,完美精湛;而陈振濂的亲笔手稿工工整整,洋洋洒洒近两万字,实属珍稀品。

  后来,潘老师还特意把手稿给“西泠印社”的几位朋友评赏,这些朋友说,这批手稿可能是在西泠印社的几次搬家中流失出去的,不想现在到了潘老师手里,看来收藏也是一种缘分。现在每当闲暇之余,潘老师就会静静地欣赏着这批已精心装裱好的手稿。后来曾有一家拍卖公司想用王伯敏的画换潘老师手中的王伯敏手稿,也有人屡出高价相购,潘老师始终没同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书法周刊 00029 倾囊一掏,淘得名家手稿 2007-7-7 美术报000292007-07-07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