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工艺
3  4  
PDF 版
· 古拙浑厚处见真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7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古拙浑厚处见真境
略谈鼎朴紫砂陶刻艺术
  紫砂陶刻是紫砂装饰最主要的手法之一,紫砂材质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而不腻,素面素心是突出的特点。紫砂陶器易于镌刻装饰,它的风格古朴凝重、浑厚敦实,十分适于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这样使其一出现,就有许多文人参与或设计制作,或吟诗作画,或填词作赋,刻在紫砂壶上,成为文人饮茶把玩的文房用品。

  在紫砂出现发展的明清两代,就有许多当时的大画家、大文人参与,如文征明、董其昌、王世贞、陈继儒等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清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曾官居溧阳县令,精于金石碑版,丹青书法,以治印最为著名。他的篆刻取法秦汉,博采众长,擅长切刀,纵横豪放。一生嗜好紫砂陶艺,任县宰之后更大力倡导当时文人、学者积极加入紫砂镌刻,题诗作画的创作,有时也亲自执刀与紫砂艺人合作。同时他自己更是一位杰出的紫砂陶艺设计家,他设计了多种简洁流畅适于装饰的造型,其作品追求形体的简洁明快,在造型处理上借鉴许多自然物态,并将多种几何造型运用于紫砂作品之中。他设计的棋云、井栏、合欢、方山、覆斗等紫砂壶形式,到现在还被许多陶艺家作为临摹、借鉴的最优秀的典范之作。通常人们把这些设计的造型式样称为“曼生十八式”,实际上已远远超出这一数目。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更为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可合作的最佳标准。

  紫砂陶刻艺术是伴随着紫砂造型艺术发展而发展的,融合金石、书画、诗词、文赋等多种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看紫砂陶刻艺术成就的高低,往往不仅要看陶刻者刻工如何,更要看他刻出来作品表现的修养、文化、情趣、韵味、意境等各个方面,以前往往把陶刻者称作“刻字先生”也就是这个道理。鼎朴先生8岁受外祖父的影响,开始在家乡无锡学习金石、书画。23岁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研修学习深造,之后又考入中国矿业大学美术大专班,经过学院艺术教育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使他在见识、技法、理论、思想上都进一步拓展。多年锲而不舍的磨练,使他的金石、书画、造像等各方面都有很深造诣。他的篆刻取法秦汉印宗,浑厚苍润;书法以篆隶为本,遒劲有力;国画吸收文人画风,清新典雅;造像则学取汉砖画像,古朴简练。古人总结做学问方法时常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多年艺术上的积累,使他在紫砂创作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刻的陶艺作品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创作形式多样。比如在与鲍志强先生合作的《有余金砂璧》紫砂壶作品,使用鸟虫阳文“格物致知”处理,鸟虫文装饰性较强,又含古意,很适于紫砂壶上装饰,与顾绍培先生合作的《小福君》紫砂壶作品时,则在壶正面刻上“福、君”二枚小印,背面用《菜根谭》话语刻上:“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词意既能前后呼应,又切合壶名,让读者欣赏壶时又能品味人生哲理。而与徐达明先生合作的《唐羽》壶时,便以多个佛像印,错落有致地安排于壶身,并在佛像印中间空白处,穿插刻上《心经》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使之更多一些禅味。

  宜兴陶刻装饰,一直以任淦庭老艺人传授的“双刀法”为主,当代著名陶艺家徐秀堂、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等先生,都是他的门徒,也常用这种方法进行装饰。而鼎朴在刀法上,自辟蹊径,直接运用篆刻中的冲刀、切刀法,有时还运用向线冲、切法或单刀冲、切法,这些刀法表现在紫砂陶刻上,便有浑厚拙朴的“金石味”。在工具的选择上,他以篆刻时的大刀进行装饰,一改宜兴常用小刀作为工具,刀法与工具的不同,自然便与宜兴陶刻方法拉开距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艺术上的创新往往是借助于某种传统去发展,比如清末康有为先生为改当时毫无生气的“馆阁体”,提出了“碑学”书风,实质是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时期,魏碑书法作为范本,重新认识学习。鼎朴把篆刻中的表现方法运用于刻陶上,也是把古老的刻印技法运用于陶刻的一种创新。

  在章法布局上,鼎朴根据紫砂造型大小不同,运用不同手法装饰。比如与吴培林先生合作的《人约黄昏》紫砂壶作品,便在壶的四边线上刻上宋人欧阳修词《生查子》,这样既不破坏绞泥特色的“月上柳梢头”的意境,又能把陶刻装饰很好地结合于壶上;而与徐达明先生合作的《扁墩》壶,则在壶身上刻上六枚小佛像印,为不破坏壶的造型,结合佛印内容在壶底刻了一段《五灯会元》禅语,这样布局既整体又有新意。老子《道德经》说“知其白,守其黑”,就是说处理整体某一部分时,一定考虑其未处理的另一部分,把握事物的整体,使之和谐统一。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同时陶刻又是壶的附属,两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

  紫砂壶由于许多文人参与,固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诗文佳句,这些都是可供选择的壶铭。作为壶的铭文除继承传统以外,更应拓展新的优秀诗词的内容。清代大书法家傅山先生常用“可贵则胆”来勉励自己进行书法创作。鼎朴在陶刻铭文选择上,广泛运用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以及《老子》、《论语》、《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箴言》、《约伯记》,释、道、儒等先哲圣贤语,这样不仅丰富了铭文内容,而且使得壶更多了文化内涵。

  鼎朴先生进入紫砂界时间并不长,却已经得紫砂界大师名人的认同、赞赏,并与陶艺家们合作探索了许多陶刻新方法,这些成就与他的努力和勤奋是分不开的,正如他自己刻的印文“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来勉励自己。我相信鼎朴今后会有更大成就,为祖国紫砂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杨永善 清华美术学院教授、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工艺 00010 古拙浑厚处见真境 2007-7-14 美术报000102007-07-14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