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研墨工具。由于墨汁的广泛使用,砚台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低。砚,看似简单,实则也很复杂,一种名砚史,都可以写一部很厚的本。砚有许多名称,大多是古代名家、诗人、书画家的诗句延续来的,多数人认可,名字就算定了,所以砚的别名很多。略说知如下:
(1)石君。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罗文砚”(歙砚一品种),写过一篇《万石君罗文传》传记。说“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由此而得名。例如,清代王继香的《七星砚铭》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腾昌斯文。”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也统称石君。例如铜砚、铁砚、竹砚、瓦砚等,也可统称石君。
(2)石友。古人特别珍惜“情”,读书人都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被俗称为石友。宋代王炎有诗曰:“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楮生”指纸,“石友”指砚。广而传之,众皆以称砚为石友。
(3)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砚拟人,曾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以后,人们便称砚为即侯,如宋代王迈《除夜洗砚诗》曰:“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砚的别称。一般称大的砚台,也有称为海砚的。例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载:“惜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鸿氏之砚’于其上。”宋代程俱《谢人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清高凤翰《砚史》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大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墨海也指大墨盆。湍翟灏《通俗编》曰:“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5)墨池。一般称小的砚台。即大砚称“海”,小砚称“池”。也有把墨盒称为墨池的。
(6)墨盘。一般比较浅的砚台俗称,通俗指像是盘子状的较大型砚台。
(7)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这里主要表示大,能“种墨”的地方,理解为砚。
(8)砚山。依石头的天然形状凿为砚,刻石为山,所以叫做砚山。明代高谦《遵生八戕》曰:“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如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清人阮元旧藏仿元人清溪钓船小景,端石砚山即是。
(9)砚池。有一种砚的形状是凹形,称作砚池。晋代傅玄《砚赋》云:“芦方圆已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说的就是这种砚。砚池,是指在砚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为研墨加水方便而设的,大小不定,深浅不等,据石的形状而定。
(10)砚瓦。俗称瓦头砚,又叫瓦砚。秦汉时用的建筑瓦当,多采用澄泥治成的,后来被人们改制成砚。例如唐代吴融《古砚瓦赋》曰:“无谓乎柔而无别,土埏而为瓦,无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还有说法,例如《闻见后录》曰:“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为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11)陶泓。唐代韩愈《毛颖传》称砚为陶泓。陶泓指砖瓦砚。在唐宋时代,石砚已普遍,但开采困难,制作条件限制,相比较而言,陶砚便于制作。在习惯上,石砚、陶瓷联在一起,统称陶瓦。
(12)陶砚。陶砚,是瓦砚、澄泥砚、泥砚、砚瓦的统称。有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三足有盖,还刻有山形、龟形等,并刻有花纹,制作精美,形象生动,活泼可爱。
(13)研磨器。对原始砚的俗称。在新石器时代,以研磨石墨或其他颜料的器具。例如: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一套绘画工具中就有研磨器,称“始祖砚”。
砚的别称,还有多种,例如,清代王继香《醉庵砚铭》曰,“昔人号砚曰润色先生,曰岩屋上人,曰铁面尚书,余独取其静而真也,谥之曰静真先生。”这样算来,砚有别称,却有多种。其中有些称谓可能许多人都闻所末闻。例如“润色先生”,早在唐代女诗人薛涛诗《四友赞》曰:“磨润色先生之腹。”称砚为“润色先生。”再如:“徐公”,专指鲁砚中的“徐公砚”。书法家舒同,曾为此砚题词曰:“美哉徐公”。不知道的,可能认为“徐公”是指人,实则为砚台的俗称。徐公砚产于沂南县(原属临沂)徐公店村附近。早年《临沂县志》曰:“徐公店,县城西北75里,产石可为砚,其形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不假人工,天趣盎然,纯朴雅观。”徐公石色有茶叶末、蟹盖青、鳝鱼黄、沉绿、生褐、绀青、橘色等,有数色同现一石者,极为调谐雅静,世之罕见。若用此石制砚,其砚亦珍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