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纪要
3  4  
PDF 版
· 相聚母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相聚母校
  ■周瑞文(主持人。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美院七○届油画系毕业生)今天上午“相聚母校”画展开幕。许多老师同学几十年后再见,很激动。大家很想在一起继续交流。今天下午的座谈就是回顾当年,畅叙情谊,同时请老师、同学对画展作品品头论足,以使我们能够再次得到老师、学长的指点,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有更多的成绩。请肖老师讲话。

  ■肖峰(中国美院教授、原院长):七○届毕业已37年,从1965年进大学算起应该是42年。42年前我和大家相遇,从我来讲,很大一部分同学有40年未见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40年呢?人生沧桑、无限感慨,人间沧桑、变化万千。相聚母校画展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聚会,聚会不仅仅展示大家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够回顾当年,同时畅叙友谊,更好地展望未来。

  我对七○届国画系、油画系这两个班很有感情。当年刘苇和王德威一起去北京招生,回来就说这个班素质好。那年中央美院不招生,所以这一届附中的10个尖子都来杭州了。这两个班一来的时候我就很高兴,也记得很清楚,一起集体活动,大家还一起去于子三烈士墓扫墓。当时充满一种朝气,一种热情,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联,那种情怀,值得我们怀念。这两个班的基础很好,学习非常认真,对艺术的那种追求,那种执着,在今天的展览上可以看出来,尤其像梁平波同志这样具有很大影响的艺术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今天的相聚是欢聚一堂,难忘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们今天聚会,一个我们可以畅谈友谊、畅谈分别后的经历,同时我们也想起学校的变化万千,很多很好的同志、很好的老师同学相继离开了我们,这就更加地要求我们珍惜今天,今天的和谐社会来之不易。今天能够真正抒发大家情怀的这种艺术,这种进步的情况,我觉得生正逢时、处在盛世,所以我希望明年母校80周年时,大家有机会再回母校。

  ■顾生岳(中国美院教授、七○届国画系班主任):我虽然和这个班的同学相处时间不太长,但印象还是比较深的。这个班给我第一感觉是北京来的学生造型基础打得很扎实,我院附中教学则比较强调基础和专业、创作的结合。当时我想,这样反而能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开拓教学思路,避免近亲繁殖,会有好处的。

  第二个印象是这个班学风好,同学们学习比较认真刻苦,也比较严格自律。记得我带他们去渔岛进行教学实习时,梁平波同学还买了理发工具刀和花露水,不惜牺牲自己的画画时间,上渔船为渔民理发,其他同学也能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帮助渔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渔民相处很好。我到现在还是认为老师带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的良方,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和抓住美,是快速提高造型传神能力和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过程,应该是艺术教学的必修课。

  有一件事我比较遗憾,这个班毕业以来我很少看过他们作品。三十余年来我收到同学们开展览会寄来请柬只有两次,一次是徐丽延和一些杭州女画家开展览会,请柬寄来我家却被家人放在抽屉,待我看到时展览已过去了,我感到很遗憾;另一次是梁平波的两个画展,我去看了后感到震惊,因为他工作这样忙,却能画出这么多的大幅创作,简直是一个奇迹。其风格比较接近浙派人物画,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继承了浙派人物画热切关注社会人生、积极反映时代和人民的精神面貌的优良传统。从今天美术界来看,这是难能可贵的。作品气势宏大,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这在过去浙派人物画中是很少见的。我衷心希望梁平波同学和其他同学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超越原来的浙派人物画并开拓新路。

  上午看了“相聚母校”展览觉得眼睛为之一亮,感到同学们毕业37年来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容易的,我看后有几点想法:

  一、扎实准确的造型基本功在同学作品中起着良好的作用,如刘和平、高延、陈爱康、魏楚予等同学作品中表现得很明显。

  二、扎实的基本功不仅仅意味着把自然物象纯客观地准确描绘下来,要像中国古代画论里说的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通过加强、减弱、提炼、取舍或夸张变形,在写实中加入作者的主观感受去充实它,使它能妙超自然。

  三、作为中国画,体现中国画特色很重要。在似与不似之间,造型的基本结构,以意赋色,笔墨的运用等。如高志岳的戏曲画《千里送京娘》等我很欣赏,吸收关良先生风格,却自成面目,假如在笔墨上再下一点功夫就更好。

  四、塑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也很重要,如李伟民的花鸟画得很松灵,有韵味。

  ■汪诚一(中国美院教授、七○届油画系任课老师):非常高兴,我也盼望着这一次展览会,盼望着这些同学回到母校来。当年你们是一群小伙子、小姑娘,那是非常天真、非常活泼,思想很单纯,现在你们都是老画家了,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不管是齐斧的现代语言,还是其他的同学画的比较传统的东西,都是有着一些自己的风格。我看了你们的简历,各自有很大的成就,都很优秀。像刘和平油画系毕业去搞舞美设计,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没有人教过他,完全靠自己闯出来的。你们毕业的时候我们感到很内疚,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来的时候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由于当时“文革”的一片混乱,你们没有安心学,我们也没有安心教。你们出去以后,通过努力,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美院给你们留下来的,应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记忆,你们在这里不是没学到,你们学到的东西比现在学生学到的还要多。同时你们能力强,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我们虽然没教给你们什么东西,但你们还是往前迈了很大一步,这就是你们自己的命运。

  ■宋韧(中国美院教授、七○届油画系代课老师):我是很少参加座谈会的,今天我感到很亲切,所以我一定要来。看到你们的画,看到你们的人,我非常高兴,尤其是你们这两个班,综合能力非常强,又遇到史无前例的那样一个时期,大家不单是师生关系,又是一个同志关系,所以非常亲切,而这个亲切又是真诚的。那时候我30多岁,你们大概20左右吧,大家的感情特别真诚,我就觉得那是一个真诚的年代,真诚的人生,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我那时上你们的课不多,好像是代课,你们那班能力特别强,原来的基础很好,我们也下决心好好教。5月份还在好好教,但是6月份开始“文革”了,到后来师生关系起了很大变化。那个时候我约陈爱康同学去谈心,上了山,没什么事,坐在山上,青山绿水也感觉不到她的美,感到前途渺茫。我们这代人命运坎坷。毕业后,大家靠的都是自己,都是自己成才的。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那个时代过来以后,走得都不容易,现在时代变了,是和谐社会了,希望大家珍惜这时代,在自己不同的领域内,做出自己的成绩,画出更多好的作品来。

  ■刘江(中国美院教授、七○届国画系指导老师):这次来参加这个展览会,我感受到一种尊师重道的精神所在,咱们这个展览会是向母校汇报,学生们没有忘记老师对他们的栽培,还有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作为我们留在学校的学长,觉得很感动。没有忘记母校,能集体来办展览,这个影响就不小了。这种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你们没有忘记我们老师当年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的栽培,把这种精神永远地记在心上,能够接受到母校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发扬的精神啊!你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成绩,用优秀的成绩来向母校汇报,这种精神是值得发扬的。

  ■高照(中国美院教授、七○届国画系油画系辅导老师):首先我有件事情要讲清楚,因为我们顾生岳老师几次在会上讲到梁平波下乡的时候,梁平波买了理发工具,给渔民理发,我现在要声明一下,他并没有买这个理发工具,这个理发工具是我的。当时我是他们班政治辅导员,所以他就借了我的理发工具。而且下乡以后,回来把我理发工具弄坏了两个齿,到现在还在我身边,有时候我拿着用的时候,我还跟别人开玩笑,这个理发工具可是我们原省委副书记梁平波用过的。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真要他赔,而是说明我跟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我首先关注的是每个同学,我今天站在台上看的时候,看到走过几个人不怎么认识,我也讲不清楚,当时没有问。看展览的时候一看,看到刘和平的画,刘和平竟然也来了,后来找了魏楚予问,终于把刘和平找来了,我说那还有一个呢,是高延吧,一找果真是的,就是说我和这个班所有同学的感情确实不同一般。再一个我们在遇到同学,有的同学很客气,说高老师你是我的老师呀,我说不敢当呀,那只是历史的误会,我比你们大几岁。在“文革”当中,我们有些同学确实受了委屈。但不管怎么说,那是历史,那是过去,没什么。我说,前面的事都过去了,在后面的一段大家要相互关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今后我们要走得更好一点。

  ■孔仲起(中国美院教授、七○届国画系辅导老师):我非常有幸受各位的热情邀请来参加。我来的第一个反映就是温故而知新,大家聚在一起,大家都到了花甲年龄。大家都是纯真的情怀,温故怀旧的心情。特别你们是42年前来美院的,我们匆匆接触了一个学期,所以难免我要忘记了。我很高兴,通过展览会一看,那不是老年的问题,看到的是我们艺术的生命很年轻,和我们的年龄成反比的。而且十多个人里面,体现我们当前艺术家多元的爱好,多元的追求。我们十多个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在艺术创造里面,作品里面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实际上我谈不上是老师,我充其量是老学长,作为老学长,今天来捧场,大家一起来热闹热闹,高兴高兴。还有一个希望,明年80周年的时候我们再聚一聚。有人说大家讲难得见面,见一次少一次,我说是见一次多一次,多一次今后见面的机会。

  ■叶尚青(中国美院教授):我今天看了展览了,我觉得看到的人和画,一下还是对不起来。有些我比较熟悉的,像李伟民、周瑞文他们的画,他们的人我比较熟悉,另外几个人熟悉,但画对不起来。像徐丽延的画看到过,印象不是很深,今天看画的山水都是大幅的,气势很大,所以我看了以后吃了一惊。你们毕业后,在社会上得到锻炼,的确画了很多好东西,很多感人的东西。像魏楚予,是个画油画的,现在又画国画,又搞书法。画的齐白石的虾,我说比齐白石还要超前些。大梁我们就比较接触得多了,他的画作品也多,都是人物。我很受感动的是,梁平波在工作那么繁忙的情况下,省里任务这么多的情况下,节约那么多时间画画,创作的东西相当多,我看他是真正在那边画,而且画得水平越来越高,画的笔墨的趣味都比过去好。这个很不容易。

  ■钱大礼(国画花鸟画家):我不是美院毕业的学生,但是却做过美院的学生。那是“文革”中我参加了毛主席画像班,学了一个月的油画,所以我今天也来充老同学凑热闹。有这样一个情况,有很多1968年在这儿学画画的,还有几位,他们今天都来参加的,也是说我是同学嘛,照片里面我们还一起合影了,现在一下子过了37年。刚才高老师讲,希望大家永远年轻,我这个81岁的老头,也希望能活得更年轻,也祝大家活得更年轻,有更多的新作给大家享受。我还要讲一下,这样一个活动,要感谢浙江奥星集团,能够这样支持这个活动,我觉得现在社会上有钱的人很多,老板很多,但是能够支持这样展览的老板我们还是应该向他们表示谢意的。

  ■金鉴才(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院六八届毕业生):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和座谈很高兴。自从他们进了这个学校,我好像几乎没和他们分开过。因为他们来了以后,到了我们团支部,梁平波是团支部书记,分的工是叫我联系。“文革”一开始,基本上就没有班级之分了,我基本上都和他们在一起。直到我离开美院。虽然这些照片只有我一个头像,实际上他们拍了很多照片,因为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活动,都是自己拍照片,自己冲胶卷,自己放大机放,都是在汪诚一老师家里做的。一起去游泳,一起去爬山,那段时光虽然精神上都有点压力,但是都是在苦中作乐,这种感觉真得非常珍贵。我觉得学生时期的珍贵就在这里,都是真心相待,有时候吵一架,打也打过,但总不会伤感情的,这种珍贵的记忆我确实一辈子都很重要。像梁平波,当时他的生活费和我比,我是全部国家负担,每个月再加1.5元的补贴,他其实只比我多了3元钱,当时大家还一起去做好事,几个人经常跑来跑去给别人理发,下去以后都和大家打成一片,他们也没有把自己当高干子女,很能吃苦。从这点来讲,现在我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好,经常会想到,怎么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我觉得大家谈起一个人的成就怎么样。成就真的无所谓,一个人尽自己努力去做,不要偷懒,不要放弃,名气大了也是无所谓,钱多少真得无所谓,大家有一片好的心情,像过去一样的,那么纯洁地相处,那么真诚地相互面对,这个真是太珍贵的事情。当然我们更加感谢当时教过我们的老师,顾生岳老师舟山画的速写我现在还保留着。记得当时一起坐小船进去,回来的时候风浪很大,当时差点翻船,有种同舟共济的感觉,这种记忆对我们后来的、现在的生活都是弥足珍贵的。谢谢大家。

  ■王庆裕(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院六七届毕业生):前段时间周瑞文和我谈起他们这两个班要办展览了。今天看来的确对我们很有启发。早上在展厅里我们就在讲,我们六七届的是不是也该向老师汇报一下。这个形式的确很好,不仅大家见面了,关键是今天下午坐在这里,好像上午回到我们课堂里面,大家把自己的作业拿出来放在那里,大家一起看看,也评点一下,交流一下。下午坐在这里就感觉更亲切了,因为和老师坐在一起。我毕业40年了,有些老师是经常见面,但很难有机会听到老师这样的讲。搞一次展览,能够把我们这么多同学凑在一起,向老师汇报。我们毕业40年了,明年我们这些凑起来,向你们七○届学习。你们大家在外面工作这么多年,像刚刚金鉴才讲不管取得多少成绩,实际上你们在奉献,在努力,那就是在贯彻学校里的教育成果,我感觉这个很好。

  ■白仁海(中国美院教授、六五届油画系毕业):我看了展览非常激动,对我震动很大。我觉得他们在学校里并没有学了很长时间,主要还是在原来附中的基础上,靠到社会实践去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刚才很多老师对他们的成绩都做了很明确的肯定,对我来说,印象很深,这里很多像刘和平、魏楚予我们过去在部队接触过的,杭州这些更不用说了,我回来以后都认识了。他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今天了不起的成绩,所以这个展览对美院来讲,对美院的师生来讲,应该也是一个很大的震动。我说这个展览非常好,我看了以后就觉得非常需要在美院来展出,一个是向美院来汇报,向老师、学校汇报,另外你们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水平完全有必要到学校来展示,而且你们的水平是无愧于我们学校培养的一批学子,取得的很辉煌的成绩。当然这些作品只是你们的一部分,你们在社会上创作的一些很多的作品,我过去都看到过,所以你们的成绩毫无疑问地,为学校争光的,这样的作品在美院展出,对我们以后的学生,对我们自己来说,要向你们好好学习,学习你们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李子侯(中国美院教授、六七届国画系毕业生):我记得近年来说起要搞一个六七届作品展览,今天七○届的同学走在我们前边了。这个展览搞得非常成功,首先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可以看出这些同学们尽管他们学习的时间不长,分配出去后大部分都不在美术专业单位工作。因此今天拿出来这个成绩更不容易,更可以看出他们个人的各自个性的发挥,也由于这个原因,他们的作品近期的比较多一点。我觉得个性特别强,每个人的风格特别明显。而且这届的同学分布面很广,南方的、北方的、国外的各个行业都有,代表了这届同学个人的艺术追求。从这点来说,每个人在艺术追求上孜孜不倦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今天这个展览以及这个座谈会,第二个意义,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展览的氛围和意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师生、老校友之间这种交谈非常轻松,使得我们这个学术探讨也不纯粹是学术探讨,既是倾谈,内容又很丰富,我觉得搞艺术到母校来谈这个,它又有一层新的意义。鉴才兄所说的这段话,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不必追求太多,过分地去做作,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我们聚在一起交流、谈心,这也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范达明(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美院附中六六届毕业生):今天非常荣幸来参加这个展览,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班级、特殊的展览。这一届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史上,是“文革”之前的末代大学生。你们14位,一共16位,应该说除了1位去世,只有1位没有参加。离开母校毕业以后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忠于遵守自己当年所信奉的美术专业,继续搞美术创作,每个同学都能拿出相当整齐的作品,这个确实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一个空前的展览,中国美院院史上毕业离开母校的学生经过将近40年,又能够回母校办展,可以说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刚才王庆裕也讲了他们六七届也想搞一个。早上我也和李大云、莫大林在说这个事情,我看这个会产生一些连锁反应。

  今天大家讲的最有价值的不是某位画家名气有多高,技术水平有多高,而在于感情的保持。看了展览以后,觉得特别像梁平波,非常不容易,达到了省委高级领导干部这样的地位,他没有完全放弃,能够搞出这样多次的展览,作品的数量也多,质量也好。我曾对他那个长卷国画《走进西藏》进行过研究,仔细比较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长卷人物画,他是有超越的。无论是从长度、容量,包括里面的人物,都是有突破的。历来因为长卷人物画里面所画的人物经常是等距离的,平平的。但梁平波这个画不同,人物的前后关系处理得很好。所以我分析,他自己也说,他是以一个导演,以电影导演的构图来画的。在开拓长卷人物画的纵深关系上,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种突破的,真正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非常值得祝贺的。

  ■王承武(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美院六七届毕业生):这次活动大家说是空前的。我觉得我特别光荣,因为我做了点联系工作。去年,大家谈起同学画展怎么开,我就把信息及时反馈到浙江奥星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萃明这里。王董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正好梁书记在北京开个人画展,我们就一起去了,同学们也在那个时候一起团聚了一下。他们深深的感情感染了我们,王董觉得需要的话他都可以来承担。他有这个决心来搞,我觉得这是对大家的支持,也是对美术事业的支持。结果王董这么说了,也就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快。我看了展览非常感动,水平超出了一般的想象,而且很有新意,我看有些画已经不仅仅是国画、油画了,简直是装置了,像齐斧画的这些,还有李忠良的这些都有嵌在里面。其他的我就不多讲了,大家最知道的是梁书记的画,这么巨幅的画,都是新作,真厉害。这对美术是一种激励。

  ■王义刚(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美院附中六六届毕业生):坐在这里听大家的发言,我感到一种温情,感到很舒服,是一种享受,是一次人性的大回归。这一代刚刚好是“文革”前末代大学生,还要加上一个更特殊的位置,刚刚肖峰老师讲,他们来的本身就是有很大的期望。碰到“文革”特殊的年代以后,感觉心里和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近的。为什么要说是人性的大回归?肖峰老师讲到以前的特殊情况,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宽容,一种包容,还要做历史的分析,这是一个宽容。还有一个是平等,像我们坐在这里,没有领导的大小,是师生的感觉,学友的感觉,这是种平等。这种可贵的东西也是我们追求的东西。

  ■李大云(浙江画院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院附中六六届毕业生):我在杭州,都知道我不出来的,就在家看书、画画。这次展览为什么出来,因为我和这些同学都有那份情感在。因为在“文革”中,可能有些老师、同学知道,我是学校最后一个、唯一一个没有被分配的,没地方去了。那时候下来了个中央文件,说可教育好的子女要安排工作。我印象中当时大梁和我讲,这个机会想办法抓住,因为学校全部学生都分光了。说搞一个毕业鉴定,也是大梁一手策划的。所以我和他们这个年级也相处了一段时间。这是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是,我建议在座几位老先生、老师应该向美院的领导建议,要组织学生好好看他们的展览,看看他们的简历,看看他们过去的照片,用一句老话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确实体现了他们对老师的尊重。把老师所教育出来的品德,艺术的本事都体现在这个作品上面。今天的画展,像范达明、王义刚刚才讲的,确实是开创了中国美术学院画展的先例。本来我中午有睡觉的习惯,现在很兴奋也睡不着了,今天和大家一起聊天蛮开心的。

  ■郑竹三(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理论家):今天我讲五个方面:第一多元性。多元我看抽象也好,具象也好,写实也好,细腻的、粗犷的、海内外交流的,各种形态的都有,这个就是多元。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出来的一个样式,14个人这么多元真了不得。第二个中西性。中西融合,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我非常惊讶。第三民族性。我看就是画西方的在美国的那个画家上面,实际上他的本体就是民族性。第四个艺术性。我看我们收藏圈里,或者画家里面有三句话,叫一流的技巧、一流的风格、一流的思想。我看14个人有各种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境遇。那么的艰难困苦,有的顺点,有点不顺点,但是这个情结始终不变,所以画到今天,每个人都有一流的技巧,或者他们完成了自己的那份技巧,那份追求。有了这么好的技巧,这么好的美术学院,所以产生了一流的风格,下面我重点讲第五点文化性。一个画家除了一流的技巧、一流的风格,主要是一流的思想。我还是从大梁书记开始说起,我看了他这几年的《走进西藏》及刚才的那个长卷,它的文化背景、艺术价值、历史性定义的人物,这个不错。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走近伟人》。前几年那个绍兴的画展,我也去看了,当时梁书记画了许多伟人,今天有许多新的。第三个,《走进民间》,他不光是这两个主题,他很多画走进我们江南水乡的各种情韵,非常细腻、生活化的。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他的美术学的价值,不仅是美术本身的价值,用范达明的话说是美术史的价值。他实践了顾生岳老师讲的浙派的新人物画的使命,是更加恢宏、更加张扬,或说冲向更高峰了。

  我再找熟悉的几个人讲一下。陈爱康二十多年前出国我已认识,在一个系统工作。她的主题思想是自然光彩产生了永恒,她主要追求自然的光彩。她把自己在加拿大生活的那种人文情景在她油画的高度技巧下,不但完成了风格,也完成了追求自然的崇高的美。徐丽延平时把一块块叠起来,好像小平面,讲究力量。她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力,她无非用山水的载体,用这种小构成,作为一种平色。李伟民有传统的笔墨,不能忽视。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黄宾虹文脉下的很传统的那种笔墨形式的表现,14个人中有这么一个坚守者,这一点我们要向他致敬,不一定要过多地创新。周瑞文的江南人文情结,我看到过他很多表现水、瀑布的作品。这个江南水乡的油画题材扩大了,或者更微观,但是反过来他的人文情结也发展了。还有画太湖石的李忠良,这个太湖石全用色彩的旋律来摘,把自己的精神、石头的化生,用这个来了解人生的各种沧桑。追求的既是东方的,但色彩又是现代的。还有一个画少数民族的刘和平,我看了觉得很唯美。人物的美,光线的美,地域的美融合在一起。所以全部一起14个人,了不得。我向14位画家深深的致敬,向你们学习。以文养画,以画养情,以情需德,从德到上。希望你们14个人艺术之树常青,健康长寿。

  ■王萃明(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浙江奥星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一直对艺术都很热爱,因为我6岁的时候家里很穷,一边放牛、放鸭,一边在地上画画。到了16岁,在义乌这个小地方,我还是个加引号的小画家。当时由于家里的原因,没钱上学,中断了美术上面的教育。汪苗、陈嘉培这些都是我的老师。当时和爱人一起教书,但热爱美术一直没有中断过,几十年来没有停止过。后来下了海,从事经商、办厂,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收购了广州一些从事美术方面的企业。现在我下面的企业都和美术有关系,自己一直想在美术上面做点贡献,做点成绩。也很有缘分地碰到了王承武老师,被他一幅画画了6年的事迹感动了。像今天这种展览在很多意义上已经超出了以前。虽然我企业大了,但我从来不用钱去衡量自己,生活上知足一些,在事业上永不知足。现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老师,我学到很多东西,也学到很多哲理,在艺术上我一直想了16年的一个心愿。平时自己一直在边画边办企业,同时奉献社会,所以我抢救了许多快失传的东西,还办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美术馆。我说要做就做有意义的事情,今后我也要做一个美术文化的传播者,不光做企业,要把浙江的文化传播出去,真真切切地做事情。认识了梁书记和参加了国际美术交流协会,老师们的品行感动了我,今后我和大家重新点起美丽的春天,美丽的早晨,一起燃起艺术上的激情,奉献我自己微薄的力量。

  ■周瑞文:非常感谢今天到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话,也非常感谢王董事长。王董事长其实事业做得很大,而且学历又高,是双学位硕士,明年又是博士生毕业。他的企业不仅在义乌,还有广州等地方,印刷的品种有3万多种,每天有几个集装箱运往世界各地。他非常热爱美术,我们和他商量时,他毫不犹豫的支持了这件事情,我们非常感动,所以梁书记也送了一张很大的画给他,他不求回报,我们主动送给他的。

  ■陈爱康(加拿大籍华人画家、中国美院七○届油画系毕业生):昨天大家一直聊以前的那些事,很多事情好像都已经忘记了,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又都想起来了,好像回到了那个时代,非常高兴。我在国外生活17年,本来我说6月份很忙,开始徐丽延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想能不来就不来,但画还是可以来。后来想确实太难得的机会了,大家能聚在一起,确实不容易。非常谢谢在杭州的同学,花了这么多的精力,筹备这些事,非常非常感谢。

  ■梁平波(浙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中国美院七O届国画系毕业生):刚才很多老师、同学讲的话的确使我们非常感动。这次展览我们实际上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向母校汇报。我们非常遗憾由于“文革”的原因,没有留下毕业作品。离开学校以后,我们这些同学没有忘记母校对我们的教育,虽然是短短一年,说老实话无论是在下乡期间还是教学期间,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他们的一举一动给我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20岁这个年龄是很短的,流金岁月,的确20岁这个年龄在一生中可以说是走向社会前奠定一个基础。可能人到年纪大了以后,经常想到母校那一段,虽然那段非常短暂,这5年大学生活,又是不平凡的。特别在“文革”那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这个师生关系我觉得,虽然有批斗,有误解,但是,经过我们走向社会,回到母校,同学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的友谊又重新点燃。每次我到北京碰到他们,一谈到学校这段,回想起学校的老师,都有一个心愿,实际上画展是一个话题。正像刚刚很多老师讲到的,我们从艺术上来说我们自己知道没有达到高的水平,但有一点对得起自己良心。这条路我们走得很正,没有放弃我们少年时的志愿,这要归功于我们母校的传统和老师们的帮助。所以相聚母校,实际上也是报答母校,报答老师的关爱。第二个就是老同学的相聚,我们这两个班也是在特殊的年代,大家在一起生活,所以我印象很深。那时候也很纯洁,很难忘。这些同学分别以后,不管到国外还是到全国各地,大家友谊始终保持在那里。实际上这个展览最吸引人的不是画,是这批照片。大家看到了自己的青春,也看到了当年呕心沥血教导我们的老师,老师都留下了你们年青的身影,这段回忆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年轻时代留下来的印象,这种纯洁的感情我觉得胜过其他。大家刚才提议很好,我们给学校什么贡献,留下了什么。我建议明年母校80周年校庆,能不能搞一次历届毕业生一个人一张作品展,展示母校80年来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奋斗的成绩,会有很大凝聚力。展示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奋斗成绩。要让这种对母校的感情作为一种传统、一种校魂,把他保存下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纪要 00014 相聚母校 2007-7-21 48256DEA008181F54825731C0013DD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