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美育
3  4  
PDF 版
· 绘红色之旅 展学子风采
· 立足本土 传承文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立足本土 传承文化
——民间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母体文化,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但是近十年来,民间艺术正以每分钟的时速消亡着。抢救、传承、弘扬这些文化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时下,社会的各个部门对民间艺术保护通过博物馆文本记录,民间艺术图式的原生形态挽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面对现实,传承问题不该只是少数人的呼喊。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孩子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作为普及教育之一的艺术教育能否分担文化传承的忧患?能否将民间文化镌刻在孩子们的心灵?“民俗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时代呼唤着民间艺术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心中。

  作为美术老师,我经常陶醉于家乡的民间艺术,更觉得肩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近几年对民间艺术作了深深的思考,并用于丰富自己的教学和创作,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现将研究情况、过程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探本求源,采风燃情

  古人说“格物致用”,所以民间艺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于是各种造型不同、材质各具的艺术品默默地发挥着作用,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过去的生活用品和器具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有了距离,正在慢慢地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的被束之高阁,有的进了博物馆。但如果有心的话,我们能发现民间艺术时不时地在生活中闪现。由于我们在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时,孩子们对此了解还很少,如何让他们接受,这对于生活在“卡通”时代的儿童来说,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为了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激发起学习兴趣。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

  1、走进家里去寻宝。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只食盒篮、一盏铜灯、一对绣花枕头、一只青花盖罐、一只彩陶花瓶,竹编的果盘、一条彩带……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旅游资源是一个天然博大的民间美术宝库,引导孩子在旅游中带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随时用相机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古老的纺车,有威武的门神,有蓝印花布染坊……让孩子在旅游中探古寻源,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做祭祀,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近艺人去学习。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糖人,试着摆弄根雕,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5、走进网络去拓展。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二)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民间艺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突显民间艺术的价值,通过孩子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也是我们几年来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努力:

  1、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间艺术?把家乡的泥塑、陶器纳入雕塑课,木雕﹑根雕、编织纳入手工课,竹编、刺绣纳入图案设计,民居、戏台成为绘画创作课的素材,并且定期地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介民间艺术。通过这样整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更重要是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开展校本教材,深度开发民间艺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利用、挖掘,收集甄选素材,编写校本教材,深度开发民间艺术。到现在为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剡山小学的学习民间艺术的儿童创作画,石璜镇校的剪纸教学,长乐镇校的根书艺术,还有在各校遍地开花的泥塑教育。这些探索都是对孩子与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思考而设计出的符合孩子与传承本质的“生成性课程”。在学习民间艺术的儿童画创作中,定式思维的冲破和本性的回归,更有益于孩子观念情感的形成以及大开大合民族气质的造就。

  (三)创新学习,创作实践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儿童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创作。

  1、继承学习。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取其糟粕,存其精华。

  2、创作融入。在儿童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在图案装饰上,将蓝印花布、挑花、刺绣等生活中的常见图案运用其中。在画面布局上,采取了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形式。在人物造型上,除保留原来的娃娃胖、妇女美、勇士壮等特点,更多地体现儿童那质朴、夸张、大胆的造型特点。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熟悉的儿童生活题材。孩子们在不断吸取民间艺术营养基础上,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品作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这也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美育 00010 立足本土 传承文化 2007-7-28 美术报000102007-07-28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