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文化产业”正炙手可热,但是,何谓“文化产业”,可能不是能够说得清的一件事情。如果认为事事都关文化,那么,这个“文化产业”就奇大无比,谈论它也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在已经有这种倾向,好像“文化产业”是无所不包,所以,谈论这个“文化产业”就比较复杂。但不管怎样,就“文化产业”自身而言,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比如,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北京的798,这些都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典型实例,被广泛引用。可是,艺术一进了村,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产业化之后,所带来的产业化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这一产业对于文化的负面效应,是一目了然和显而易见的。大芬的油画村,是通过产业将油画平民化、庸俗化,而798则是通过产业将当代艺术时尚化、商业化。因此,在大谈“文化产业”的时候,如何用产业促进文化的发展,而不是以产业来消解文化的精神,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产业重于文化的当今现实社会中,本来谈“文化产业”的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关注产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其中的产业规模是衡量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准绳。而规模通常是由数字组成的,拿本年度的深圳第三届文博会来说,就有一系列的数字说明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4天的时间,“参观文博会主分会场、各项展览、活动的观众已达170万人次,比上届的80万人次多出了90余万人次”。“此次文博会的融资能力加强,成交额比第二届多70%;其中超亿元的项目58个,其中交易的13个、融资的45个。单项最高交易额为4.2亿元,共获得36.8亿元的海外文化产品订单。”“文博会首日主会场成交逾37亿元”,“在本次文博会上广东团一共成交了17亿元”,“河北文化产业项目签约172.99亿元”。这些新闻中的数字,显示了“文化产业”的大跃进,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数字跃进,又可以说明另外的问题:
“唐卡艺术受热捧华侨高价欲求购绘画大师作品被叫20万元高价”、“22幅各国元首绣像起拍价2800万元”、“‘九龙戏珠’田黄瓷拍出1260万元天价”、“9000万元!一件大型根雕”、“2500万元!一幅国画长卷”(长70米,高1.92米,上面有百名华人老将军的签名)、“60个字叫价9999999元”,以上这些新闻标题中显示的数字,都有着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指向,但最终则汇入了“文化产业”大跃进的业绩。无疑,在这一时代的大跃进中,“文化产业”的泡沫掩盖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固然需要一些外部的因素来刺激,比如市场、政策等,可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一些外部的因素来推动,而缺少文化自身在产业发展中的动力,是难以做大做强并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依靠文化的创造,反映文化的含量,才有可能形成像好莱坞、哈里波特那样超于寻常的产业。